“今年鉀肥后市您如何看?”
“很難說。”
“為什么?”
“談判還沒有開始,現在說,太敏感。”
這是記者與一位鉀肥專家的對話。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會對鉀肥“過敏”,日前,記者在采訪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鉀鹽行業分會會長魏成廣時,他表示:“雖然外商還在積極啟動鉀肥談判工作,但是可以明確的是,就去年的剩余庫存量而言,今年中國不進口一粒鉀肥也夠用。”
一粒鉀肥的沉重泡沫
為什么一粒小小鉀肥讓很多業內人士如此謹慎,讓許多農民因為“太貴了”而望而生畏的鉀肥背后,到底埋藏著怎樣的真相?這位業界專家的講述,也許可以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這一粒鉀肥沉重泡沫形成的全過程……
2004年以前,中國進口氯化鉀的到岸價格一直在100美元/噸左右,價格變化幅度很小。但是進入2004年,由于國際鉀肥需求量的大幅上升,導致鉀肥供應略顯緊張。在2004年底,國際鉀肥供應商向中國鉀肥進口商提出了每噸上升40美元的要求,在幾乎沒有受到中國進口商任何阻力的情況下就順利成交,中國的鉀肥進口商也因此提高了國內鉀肥的供應價格。2005年底,國際鉀肥供應商在又提出了每噸上漲40美元的不合理要求。在此情況下,國家采取了聯合談判的措施,引入第三方談判機制,由中國五礦進出口商會和中國磷肥工業協會牽頭組織協調談判,和國際鉀肥供應商展開了拉鋸戰。直到2006年7月23日才簽訂了合同,最后以每噸鉀肥上漲25美元成交。在2006年底,由于有年初中國抗衡國際鉀肥生產商的影響,國際鉀肥供應商僅以離岸價每噸上升5美元就和中國達成了鉀肥進口合同。
對此,這位專家認為,實際上由于國內鉀肥進口內部利益協調不力,并沒能真正打破國內鉀肥進口壟斷的狀態,中國的鉀肥進口實際上仍然由少數經營商掌控。
“5美元只是一個假相,更大的泡沫在后邊。”業內專家這樣說。專家認為,國內鉀肥進口成本的不透明,使得2007年國內鉀肥價格繼續大幅度上升,并且創造了中國進口鉀肥以來的最高記錄,年進口達941萬噸。在2007年底進行的2008年度鉀肥進口談判時,本應該利用中國國內鉀肥庫存充裕的有利條件和國際鉀肥供應商進行抗衡,但是就在2007年底至2008年初,國內鉀肥進口商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進一步大幅度提高國內的鉀肥供應價格,在每噸氯化鉀進口成本不足2000元人民幣的情況下,將國內氯化鉀終端市場炒到了接近5000元/噸,這給國際鉀肥供應商進一步提高價格再次提供了口實和理由。在2008年上半年,中國鉀肥進口商接受了每噸上升400美元的“離譜天價”。然而,伴隨鉀肥泡沫不斷膨脹的卻是2008年中國鉀肥消費量的銳減,“農民不認可”成為2008年中國鉀肥市場的最強音。
今年以來,鉀肥價格高位盤整,近期漸現跌勢,外商與國內斡旋的腳步尚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