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化肥生產已經進入了穩定的發展階段,而且生產技術成熟、產品質量穩定。但與進口化肥比國內市場銷售上仍有一定差距,而這些差距并不差在技術和質量上。以尿素為例,國產尿素的生產設備、技術、工藝流程、養分含量等與進口肥沒有大的區別,含氮量也都是一樣,而且我國許多大型尿素的生產企業都是上市公司,有雄厚的資金優勢,我們還占據著地利的優勢。反觀市場,我國已連續4年沒有進口尿素,國產尿素應該有立足之本了,可是當今年我國恢復尿素進口時,國外經銷商表現了高漲的積極性,國產尿素在國內本身已處于飽和,這無疑使生產企業雪上加霜。既然生產工藝一樣、養分含量相同,又有資金、地利優勢以及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為什么國產肥賣不過進口肥呢?國產化肥缺什么?缺全國性的名牌產品。
國產肥缺全國性的名牌產品。進口肥可以賣全國,任何地方的農民對國外的產品都認可。而國產肥只有區域性優勢,如大慶牌尿素在黑龍江地區占主導地位,曾因設備檢修,產量受到影響,結果在黑龍江出現了大慶尿素1400元/噸買不著,而其他牌的尿素1200元/噸賣不出去的現象,但它離開黑龍江就不會這么幸運了。國產其他牌子的化肥也都存在這種情況,在產地周邊地區有優勢,遠離產地農民就不認了。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一、有客觀的歷史原因。
由于我國化肥工業起步較晚,以前一直滯后于世界化肥發展潮流,生產低濃度肥時,國外已生產高濃度肥,我們生產高濃度肥時,國外已發展到復混肥。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產肥達到了世界水平,而且絕大部分國產品種能夠滿足國內生產需求,但由于農業生產用肥長期依賴進口,進口肥在國內已形成品牌優勢,消費者的認可度較高,消費習慣使其認為進口肥比國產肥好。另外,由于我國是農業大國,化肥需求量大,國外生產商、經銷商看好我國市場,有很高的積極性,千方百計要擠進我國市場,其營銷策略和宣傳手段比較先進和有效。
二、國產化肥生產企業的規模較小。
在我國,年產40萬噸~50萬噸左右的化肥生產廠就可以稱得上大型生產企業,中型生產企業的產量在20萬噸~30萬噸,還有大量的年產十幾萬噸、幾萬噸的小企業,受產量的局限,沒有能力使其產品輻射更遠的地方。而國外的大型化肥生產企業年產百萬噸,有規模優勢。國產肥往往是在市場好時缺乏足夠的資源支撐,市場不好時又形成積壓,難以承受市場風險,如果停產或檢修就可能造成市場斷檔,不利于鞏固和穩定自己的市場份額和建立自己的固定消費群體。
三、國產化肥生產企業眾多,化肥牌子多而雜。
國內各種化肥生產企業多達幾千家,一個廠家一個牌子。筆者在一個地方的農資市場中的一個銷售門市看到,各種牌子的國產肥達40多種,好壞眾說不一,消費者無所適從。而進口肥品種單一,消費者有施用過的經驗,雖然貴點,但買了放心。眾多牌子的國產化肥彼此惡意競爭,使進口肥成為消費者的選擇。一些大型企業生產的優質產品,也由此受到沖擊和擠壓,難以脫穎而出。這也是進口肥繼續立足我國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再者,由于國內化肥生產企業眾多,成本不一,市場競爭比較激烈,加之市場不確定因素多,銷售商多數是看報價,價低的則蜂擁而至,價高的則另選賣主,很難形成穩定的銷售渠道。
四、銷售渠道和銷售策略方面的缺憾。
受國家對進口肥政策的宏觀管理,進口肥進入我國市場的渠道相對比較穩定,外商有一定的信譽,錢貨兩清,加之消費者的認可度高,各地經銷商有很高的積極性,自然就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銷售網絡,相對營銷渠道也暢通穩定。而國內生產企業則有所不同,往往是與經銷商簽訂購銷合同,市場形勢升暖時,或不履行合同、或發貨不積極、或提出加價,很大程度上挫傷了經銷商的積極性。
大多企業采取了自銷的做法,目的是獲得銷售環節的利潤,但實際不免有“王婆賣瓜”之嫌,而且在自銷人員的選擇上,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裙帶關系,這種關系是近距離的,在銷售中,往往只注重利潤,缺乏有效的宣傳和服務,因為有人情關系有時還會造成貨款的沉淀,不利于創建自己的名牌產品.
在開拓市場方面,許多生產企業的產品是本地價高,外地價低,目的是想通過低價打入外地市場,結果造成各種優質的國產肥在市場上競相殘殺,不但會造成血本無歸的結果,而且會在消費群體中產生不信任感。
五、市場不規范,受假冒偽劣產品的沖擊。
雖然國家對打擊農資假冒偽劣商品的行動一直沒有放松,但受地方保護主義、消費者識別和防范假冒產品的能力不高和自我保護意識弱、不法分子造假售假防范打擊的手段不斷翻新、以及還有打擊死角等因素的影響,化肥市場中假冒偽劣產品仍層出不窮,有的買通關系不被查或查多罰小,有的夜間生產白天銷售,有的進行虛假宣傳盲目擴大肥效誤導農民,有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有的還建立了從生產到銷售的暗道等等,防不勝防。假冒偽劣產品的共同特點是價位極低,不但危害性大,而且對市場沖擊很大,致使國內正規廠家的產品受到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