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在棉花、大豆、小麥等領域不僅早就引入了期貨,而且這些期貨在引導現貨等方面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筆者經調查發現,不少人對引入尿素期貨還存在一些認知誤區。
第一種認知誤區是引入期貨就一定會炒高尿素價格,增加農民負擔。其實,從已有產品來看,價格走勢與成本及國家的宏觀政策密切相關,不會因為參與者的炒作而虛高。我國屬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在宏觀調控方面的能力非常成熟,在化肥產品方面,國家對原材料價格、運輸成本等都有比較成熟的調控手段。引入期貨只是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為現貨價格提供了一個新的參照物,國家的宏觀調控會變得更加明顯。因此,發生價格虛高的現象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是不太可能的。
第二種認知誤區是生產企業不用參與期貨。筆者在詢問一家上市農資生產企業負責人對于尿素市場引入期貨的看法時,該負責人說,他們企業屬于農資生產企業,不做期貨。這就凸顯了目前不少企業面臨的問題——對新事物的接受和吸收還比較滯后。
其實,引入期貨的主要原因是為了降低生產企業的風險,通過期貨市場為生產的產品買一份保單。這種作用在前幾年的棉花行業有著很明顯的表現——由于種種原因,棉花價格在青黃不接的七八月份不升反降,導致一些存棉企業血本無歸,而另外一些企業憑借期貨的套期保值功能,用期貨市場賺的錢補貼現貨,才得以保全和發展。棉花行業的放開程度在農資行業之前,其發展經歷不得不引起我們對尿素期貨的反思。
第三種認知誤區是期貨就是投機,參與者都是夢想一夜暴富者。這種觀點將期貨與股票市場的投機簡單地等同了起來。從期貨的起源我們不難看出,產生期貨的根本原因是為了規避風險、保證收入,就像我們進行訂單農業一樣,是為了保證農民和企業的收入。
有人會說,引入尿素期貨,就會有很多投機者參與,通過大量買進合約的方法促升價格,引起現貨市場的動蕩。其實不然,正因為有了投機者的參與,才使得企業的經營風險能夠轉移,而且期貨的價格信息很透明,當價格過于異常的時候,政府就會采取相應措施來應對。另外,期貨合約的買進需要繳納一定的保證金,隨著交割日期的臨近,保證金的比例也會不斷上升,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投機者的參與度。持倉限額制度和大戶報告制度也是防止投機過熱十分有效的方法。
雖然尿素期貨還沒有進入我們的生活,但是期貨有著現貨所不能及的一些優勢,可以作為現貨很重要的一種補充。因此,不管尿素期貨能否變為現實,都有必要對期貨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因為即使尿素期貨被否決了,其他化工產品也有可能進入期貨市場。算是有備無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