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很少施用磷復肥了。因為前年買過一次假二銨,結果小麥畝產比單純施用氮肥還低150多千克。”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灣李村支部委員韓智賢提起復合肥就來氣,說從那以后自己沒再施過磷復肥。
同樣對復合肥有“成見”的還有陜西省渭南市木囤村村民王建倉。他說,作為一名退伍軍人,自己掌握了一定的科普知識,知道施用復合肥比單質化肥更有利于作物生長和增產增收。從部隊復轉回到農村后,王建倉就積極引導村里人施用復合肥,還嘗試過配方施肥。但2006年秋播種冬小麥時,王建倉和村民們用貴州一家知名企業的磷酸二銨作底肥,結果麥子長勢一直不好,畝產比往年少了200多千克;2007年,他們又改用45%三元復合肥用作玉米底肥,哪知秋收時,畝產又比往年少了180多千克。農技人員告訴他們,這兩批化肥可能都是假化肥。從此,王建倉和鄉親們對復合肥有了“看法”,便很少再施用復合肥。
事實上,近幾年假冒偽劣磷復肥傷農事件屢見不鮮。農業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查處的假冒農資案件3700余起,涉案金額超過1.3億元。其中,假冒偽劣化肥案件占到57%,假冒磷復肥和專用肥又占假化肥案件的73%。幾乎所有知名品牌的磷復肥都遭遇過假冒,這重創了復合肥市場。今年以來,化肥市場普遍回暖,尿素等產品的價格上漲了30%左右,但復合肥價格一直徘徊不前,這也是假劣化肥造成市場混亂的惡果之一。
湖北黃麥嶺磷化工集團銷售公司總經理劉顯臣告訴記者,由于“黃麥嶺”系列磷復肥質量好、知名度高,近幾年每年都會被假冒。“印象較深的是2006年春耕期間接群眾舉報,在湖北某縣和河北邢臺同時發現了假黃麥嶺牌磷酸二銨。多虧兩地公安、工商、質檢等部門動作迅速,很快摸清了制假窩點,繳獲了幾十噸假化肥,并將查處結果及時通報,不然我們的損失會更大。”劉顯臣說。
石家莊中嘉化肥有限公司的嘉化牌緩釋復合(混)肥在東北、河北及山東一帶有很好的口碑。“近幾年每年都有不法分子假冒我們的品牌。”該公司副總經理張培生說。去年春、秋用肥旺季,在河北衡水市和東北某地,就分別查獲了20噸和30噸“疑似”嘉化牌緩釋復合(混)肥。之所以說是“疑似”,是因為不法分子沒有明著假冒,而是采用“近名”或諧音來欺騙農民朋友,稍不留意農民朋友就會上當受騙。
分析假冒磷復肥和專用肥屢禁不止的原因,一是這些產品生產工藝簡單。比如普通過磷酸鈣和三元復混肥,只需“三銑兩篩一臺磨”就能搞定。由于加工過程全部為敞開式手工操作,任何環節都可能摻假使假。二是這些產品“名堂多”,真假難以辨識。目前,復合肥有高塔、低塔的,有氯基、硫基的,有兩元、三元的,還有多元復合肥。專用肥品種更多,有小麥專用肥、玉米專用肥、蘋果專用肥、辣椒專用肥以及有機無機混合果樹專用肥等幾十個品種。花色品種一多,別說農民難以識別,就是專業人員,如果不借助儀器檢測,不與標準對照,恐怕也很難弄清這些化肥的真偽。三是這些產品的驗證時間長。由于復合(混)肥大多被當作底肥施用,作物從種子發芽到返青收獲時間跨度長,真假一時難以鑒別,使不法分子有充足的開脫罪責與逃竄的時間。
對于如何遏制假化肥,劉顯臣認為,假冒產品主要出現在中間銷售環節,尤其是終端銷售環節。由于知名品牌的化肥生產企業規模大,大多以批發銷售為主,只能對一、二級經銷商和地方總代理進行約束,對基層經銷商鞭長莫及;而基層經銷商往往良莠不齊,甚至本身就在制假販假。因此,化肥打假一是要盯緊基層經銷商,對其經銷的化肥進行不定期抽樣檢查。二是農民朋友也要多學多聽多看,提高識別能力,不要貪圖便宜,更不要圖省事輕易相信送貨上門的廉價“名牌”肥料。因為優質肥料其養分含量高、成本高,價格不會低得離譜。三是企業要有防范意識,要經常走訪市場,了解情況。四是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切實負起責任,真心服務“三農”,接到群眾或企業投訴后,迅速調查處理,并將調查結果第一時間公之于眾,同時告知受害企業,在維護農民朋友利益的同時,也為正規化肥企業減少損失。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要想根除假化肥這顆毒瘤,搞好以下工作尤為重要:
一是繼續開展紅盾護農行動、農資市場專項整治活動、農資質量萬里行活動,嚴厲打擊不法行為,重點查處假冒磷復肥案件。
二是盡快出臺和完善有關復合(混)肥、專用肥的標準,建立全國性農資質量抽樣檢查長效機制,以及對檢舉揭發假農資和不法分子的獎勵機制,形成全民打假的氛圍。
三要盡快啟動全國農資連鎖超市建設工程,建設一個覆蓋面廣、產業鏈長、農民放心、快捷便利的農村農資連鎖超市網絡。這種農資超市的貨物來源、批零運輸環節及商品流向應具有可追溯性,借助政府的補貼或資助和本身具有的地方性流通壟斷的優勢,能夠向農民提供質優價廉的化肥等農資產品。這樣的農資超市有了規模,形成氣候,假化肥的“游擊戰”就會失靈,就會不打自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