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一天(1月24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宣布,我國決定推進化肥價格改革,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肥價格形成機制,自2009年1月25日起,將國產化肥出廠價格、除鉀肥外的進口化肥港口交貨價格由政府指導價改為市場調節價。至此,國內化肥價格體制正演繹著自1998年以來的第三次重大改革。
昨天,年后第一天上班的多名化肥企業負責人表示,這項改革是化肥行業的一場“及時雨”,因為歷經近年化肥價格大起大落的磨煉后,國內化肥行業經得起市場經濟的考驗,半計劃半市場經濟的政府指導價已無法適應當前形勢變化,改革市場化的化肥價格形成機制勢在必行。
十年歷經三次重大改革
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近日聯合下發的《關于改革化肥價格形成機制的通知》中,南方農村報記者了解到,這次改革化肥價格形成機制的主要內容有三項:將國產化肥出廠價格、除鉀肥外的進口化肥港口交貨價格由政府指導價改為市場調節價;取消對已放開的化肥出廠價格以及對化肥流通環節價格實行提價申報、調價備案、最高限價、差率控制等各項臨時價格干預措施;對市場集中度較高的一般貿易進口鉀肥價格仍進行適度監管,但適當調整監管方式。
“由政府定價到政府指導價,再到如今的市場調節價,這是近10年來國內化肥價格體制中的第三次重大改革。”業內人士表示,早在1998年,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化肥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首次建立了政府指導下市場形成價格的機制,化肥出廠價格由政府定價改為政府指導價,放開化肥零售價格。
隨后,在2004年,由于國內化肥價格上漲,國家立即推出新政干預:對實行市場調節的化肥出廠價格和零售價格,分別實行提價申報、差率控制等臨時價格干預措施;2年后的2006年,農資價格繼續上漲導致農民種植成本再次增大,于是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農資綜合補貼制度,給予種糧農民適當補償,為推進化肥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提供有力保障;直至今年1月24日,國家決定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化肥價格形成機制。
更讓行業人士興奮的是,雖然改革化肥價格形成機制后,產品價格完全由市場調節,但國家還是暫時保留對化肥生產用電、用氣和鐵路運輸實行的價格優惠政策,以及對化肥生產、流通實行的稅收優惠政策。
通過控制出口調節肥價
省內一大型農資公司負責人表示,隨著市場經濟的完善以及行業與國際市場接軌,化肥價格逐步走向市場化是大勢所趨,從這次政府把化肥由政府指導價改為市場調節價這種提法,已昭示著國內化肥將由過去半計劃半市場經濟的準市場化,完全轉向了市場化。
“化肥出廠政府指導價,以及化肥流通環節價格實行提價申報、調價備案、最高限價、差率控制等各項臨時價格干預措施,在計劃經濟時代確實起到較大作用。”廣東省某復合肥老板認為,但在近幾年,除幾家大型國有化肥生產和流通企業在執行這些政策外,眾多中小企業、個體戶對此根本不理睬,物價等部門也極少檢查價格。“再說,那些國有企業也是表面上執行最高限價,私下卻通過巧立各種名目,進行暗里提升價格,賺取更多利潤,最高限價、差率控制等干預措施形同虛設。”
山東青島某化肥企業負責人透露,十年來,我國化肥產業發展速度趕超世界水平,除鉀肥外的各種肥料供需已達到平衡狀態,尤其是氮肥、磷肥產能嚴重過剩,只要資源配置合理,國內市場化肥供應完全沒有問題。而且,由于國內化肥產品種類繁多,生產規模、工藝路線差異大,經營環節復雜,客觀上難以制定統一的價格政策。所以,肥料價格標準的制定,應由市場去完成。
廣州某化肥企業鐘老板說,國家要實現國內肥價穩定,并不能由限制最高出廠價決定,而是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因此,關鍵是國家要嚴格控制肥料出口,保障國內供應。例如,掌控了世界相當市場份額的中國尿素、磷銨等,政府沒必要對其出廠價進行控制,而是根據國內需求和國際市場變化,隨時關緊或放開出口大門,使得這些產品在國際市場高價時不大量流出國外,在低價時不過量積壓在國內,這是最為有效的調節措施。
原料市場限價沒意義
有行內人士認為,從整個行業上下游的資源來看,對化肥產品價格實行限制政策,是不甚合理的。例如,化肥生產用的煤炭、硫磺等主要原料的價格,早已完全市場化了,政府極少干預,價格是隨著市場變化而變化的,如果政府只對下游的化肥作出限價,顯然是不公平的,不利于企業正常組織生產經營活動,更無法促進化肥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位金融業人士表示,不論是旺季還是淡季,政府控制尿素、磷銨等化肥的出廠價,沒有多大的意義。最明顯的是磷銨產品,受國際硫磺價格影響,在去年高峰時價格曾高達4000多元/噸,但現已跌至2000多元/噸,下降超過了50%;還有尿素產品,許多地方現行出廠價最高限價為1800元/噸,但現在廠家報價也只有1650-1700元/噸。“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對這些產品的價格干預已沒必要了。根據市場供求、成本變化等調整價格,才有利于整個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在限價等政策中曾很受傷的企業,放開化肥價格政策出臺后舒了一口氣。湖北某磷銨生產企業表示,政府對化肥價格干預,表面上是維護了農民的利益,實際上是間接損害了行業和農民的利益。他說,去年國際硫磺價格暴漲時,國內磷銨價格卻被牢牢按住,且實施高關稅封鎖出口政策,導致大量磷銨產品庫存積壓,無法消化,最終使得不少企業虧損,個別大企業甚至處于倒閉狀態。“如果這些大企業都倒閉了,對行業發展影響是無法估量的,農民也無法從中得到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