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大煤炭主產地之一、中國重要的煤炭基地山西,改革開放30年以來,煤炭工業得以長足發展,煤炭產量、調出量和出口量連續多年分別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四分之
三和七成以上,是不折不扣的“煤老大”,為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支撐。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進入新世紀后的山西煤炭確定了“集團化、清潔化、多元化、現代化、內涵式”發展戰略,全行業更是發生了深刻變化,開始步入健康發展的快速軌道;而“轉型、安全、和諧”,則成為山西煤炭未來的發展目標和更高追求。
外運出省煤裝成火車排列,可繞地球30多圈
如果將改革開放以來山西外調的煤炭全部裝成火車排列,這些車皮可以繞地球30多圈;如果用這些煤炭修筑成截面為49平方米的城墻,其工程量相當于修筑35條“黑色”的萬里長城……
在這一形象的描繪背后,流露著山西煤炭行業和全省人民無比的自豪感。隨著滾滾車輪東出太行的山西“烏金”,無怨無悔地助燃著全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動力”火車。
這是一組令人信服的數據:
從1978年到2007年,累計生產煤炭82.4億噸,其中凈外調煤炭58.6億噸,分別是改革開放前28年的7.44倍和7.4倍;除供應全國26個省(市、區)外,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也能看到山西煤炭的蹤影。
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為山西煤炭工業快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從全國能源需求和山西的現實出發,提出了“盡快把山西建成強大的能源基地”的設想;1983年,《1981-2000年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綜合建設規劃》編制出臺,確定了“礦井改擴建、技術改造、新井建設,煤炭洗選加工、綜合利用”等8條方針。大規模、高強度的山西煤炭開發和能源基地建設由此拉開了大幕。
經過30年的發展,山西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煤炭生產和調出地,同時也是電力、焦炭等能源產品的調出大省,為全國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能源支撐。
與此同時,在未實行煤炭資源戰略儲備的情況下,我國煤炭產能過剩與能源供應不足交替出現,山西在客觀上還擔負著中國煤炭供應“蓄水池”的任務:在煤炭出現過剩危機時,山西率先減產;在能源緊張或短缺時,山西則緊急增加煤炭生產調運,緩解全國供應壓力。
在2008年初抗擊南方雨雪冰凍災害斗爭中,山西采取各種措施力保生產、發運和合同兌現,有力緩解了南方電煤供應緊張局面,對支援南方抗災和確保國家能源供應做出了積極貢獻。
幾條“升降曲線”,見證山西煤炭巨變
改革開放是興煤之本,科學發展是強煤之路。黨的十六大以來的5年,山西煤炭經濟總量大幅度提升,成為煤炭工業發展進程中變化最大、增長最快、效益最好的5年。
記者手中的幾份圖表,清晰地標明了從2002年到2007年數字的變化,這幾條“升降曲線”,見證了山西煤炭的巨大變遷。
產量和出省銷量增長趨勢表上,全省煤炭年產量由3億噸增加到6.3億噸,增長了1倍多,出省銷量則由2.8億噸增長到5.4億噸,增長近1倍--不論產量還是出省銷量,山西煤炭5年間均大幅增長,每隔幾分鐘,就有一列運煤火車由山西開出駛向全國。
在礦井數量與單井規模變化表上,兩條曲線一降一升呈“剪刀狀”走勢:礦井數量大幅減少,由4878座減少為2822座;單井規模則提升3倍多,由每年7.4萬噸增加到30萬噸以上--個數減少,規模擴大,山西煤礦的產業素質得以較大提升,生產和安全保障程度進一步提高;目前,山西已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千萬噸級井工礦井4座,高產高效煤礦37座,占全國的五分之一。
從煤炭生產百萬噸死亡率下降趨勢表上,可以發現山西煤炭安全生產正步入穩步好轉期,百萬噸死亡率由1.24下降到0.726,從2004年開始連續4年降到1以下,為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49.8%。
山西率先在全國啟動了標準化礦井建設,累計已建成550座標準化礦井,率先在全國開展了瓦斯抽采利用,煤礦安全狀況明顯改善。
煤礦采區的資源回收率已由2002年的25%,提高到目前的70%左右--這意味著,現在每開采一噸煤炭消耗的資源量僅相當于5年前的36%左右。
國有重點煤炭企業職工年收入增長了2倍多,由2002年的12233元增加2007年的36969元--隨著行業效益的提高,職工收入也“水漲船高”,保障條件也得以改善,全省國有重點煤企工傷保險參保率達100%,井下意外傷害險參保職工達到30萬人。
轉型、安全、和諧:晉煤謀劃發展之變
2008年7月和10月,同煤大唐塔山坑口電廠兩臺機組先后并網發電,開創了煤礦投資辦大電廠的先河。電廠燃料由1.5公里外的煤礦用皮帶直接運達電廠,按年發電量66億度測算,裝機容量為120萬千瓦的塔山電廠,每年可就地消化原煤320多萬噸。
電廠只是同煤集團塔山工業園區的一部分,園區內還有1500萬噸產能的塔山煤礦及洗煤廠、高嶺巖加工廠、水泥廠、墻體材料廠、甲醇廠、污水處理廠、鐵路專用線等“一礦八廠一路”,圍繞煤炭形成了“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的循環鏈條,真正將煤炭“吃干榨盡”。
包括塔山工業園在內,山西省煤炭行業已啟動了14個循環經濟園區建設,目前56個重點項目已建成投產,在建的氧化鋁、甲醇、瓦斯電廠、煤變“油”等20個重點轉化項目即將建成。
單一礦井“變身”工業園區,單純挖煤變成循環利用,這是山西煤炭工業謀求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
改革開放30年,山西煤炭工業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如礦井數量偏多,規模偏小,產業集中度和發展水平較低,安全生產狀況和從業人員素質較差;煤炭開發的資源環境代價高,可持續發展的壓力巨大等。
針對這些問題和挑戰,山西煤炭適時提出了“三個統籌、四個轉變和六高一好”的發展思路。
“三個統籌”:統籌煤炭工業與相關產業協調發展;統籌煤炭開發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統籌礦山經濟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四個轉變”:提高機械化水平,實現地方煤礦由炮采向機采、綜采轉變;提高產業集中度,實現由“多、小、散、亂”的粗放型向集團化、集約型轉變;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大型煤炭企業向煤與煤電、煤化工等非煤并舉的多元化經營轉變;提高行業貢獻率,實現由煤炭大省向經濟強省轉變。
“六高一好”:把山西煤炭建設成為產業集中度高、技術水平高、資源回收率高、加工轉化能力高、安全保障水平高、管理水平高、環境保護好,對全省乃至全國貢獻大的強勢行業。
到2010年,全省煤礦數量將壓減50%以上,控制在1500座以內,單井規模提高到每年67萬噸;形成2至3個年生產能力上億噸、3至5個年生產能力超5000萬噸的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大集團控股經營的煤炭占全省總量的75%以上;全行業銷售收入比2005年翻一番,達到3000億元;規劃項目249個,總投資3183億元。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山西煤炭取得的成就已成歷史,迎接更大挑戰、實現更高目標的催戰“號角”業已吹響。
“煤炭行業取得的成就,為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差距就是發展的潛力,挑戰同時意味著機遇。”山西省煤炭工業局局長王守禎說,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全省煤炭行業將加快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轉型、安全、和諧”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