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目前農村年輕人輕農思想嚴重,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在農村就是一支“386199”部隊,農村農業從業人員老齡化現象非常明顯,農業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下降。這使得國家和企業進行科技教育、宣傳施肥管理和科學種植技術時面臨困難,效果也不明顯。而大量大專院校農、林、牧、副、漁專業畢業的學生,要么很少參加農業生產工作,要么有專業的理論知識,卻沒有專業實用技能,真正能夠走進田間地頭埋頭苦干的很少。
近日,一則來自新華網的消息,甘肅省要求各地勞務部門,依托鄉鎮、街道勞務工作機構,建立外出務工人員提前返鄉情況臺賬,動態掌握返鄉人員數量、年齡結構、技能結構、返鄉原因及就業愿望等基本情況。同時要建立農民工返鄉情況周報制度。目的就是將根據返鄉務工人員技能情況合理安排就業,保障社會的安定和實現人力資源的有限利用。無疑,此舉是對農村現有人力資源合理安排的有益嘗試。而此次大量農民工返鄉務農,將會為調整當前農村從業人員結構帶來一次機會。
同時,業內人士也指出,無論是農民的自主選擇,還是相關部門有針對性地將有知識素質基礎、農業實踐經驗的返鄉務農人員吸引到土地上來,都會為拉動農村農業生產起到促進作用。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農技培訓機構,對返鄉務農的農村從業人員的培訓和再教育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通過對有著實際農業生產經驗農村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強化實用性的專業技術,將會吸引和刺激現有農業從業人員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非農業從業人員積極參加農業和農村建設工作,而且國家出臺的土地流轉制度也將會為留住這樣的農業專業人才提供機會。
眾多農業生產實踐證明,具有一定知識水平和農業技能的農業生產從業人員對先進的科技知識和新產品、新技能的認知能力與接受能力相對要高,依靠科技致富的愿望也比較強烈,同時也會以自身取得的效果帶動周邊農民的效仿,成為拉動周邊經濟發展的榜樣。
知識創造財富,對于依靠土地生存的農民來說,同樣如此。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命脈產業,把有知識的人留在土地上,小到農技推廣、科技的應用問題,大到農業發展、糧食安全的問題,都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