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市場一向倚重中間商的運作,一方面廠家依賴大經銷商在某地區的網絡資源,另一方面作為“毛細血管”末端的零售商對農民的消費行為影響巨大。某些不道德的中間商,他們既能向上“劫持”廠商和高級經銷商,又能把農民騙得團團轉,從中牟取利潤。市場的混亂,與部分經營道德缺乏的中間商的推波助瀾不無關系。
用葉面肥“殺菌”
前一陣,在汶上縣郭倉鄉某農資零售店里,一位婦女前來咨詢,根據癥狀的描述,她家的莊稼應該打殺菌劑處理,這家零售店里也有不少殺菌劑出售。然而,該零售商卻大力推薦一種葉面肥給她,最后該農婦買下了葉面肥。據知情人了解,該葉面肥的利潤要比殺菌劑高出一些,零售商為了幾毛錢的利潤欺騙了農民。
不止在汶上,很多業務員都表示,在全省各地都能發現這樣的中間商。一家做縣級代理的經銷商說:“不是我們不想做好東西,而是下邊的零售商不想推,我們也是干著急。”平度的經銷商荊美琴說:“現在不少好產品就是賣不過小廠的產品,因為好產品由于成本高、利潤薄,零售商根本就不推。”
賒賬與汗衫
有人打趣地說:“零售商一見到賣農藥的,第一句是‘能賒賬嗎’,第二句是‘有汗衫嗎’。”這番話形象地說明了不少零售商賣農藥的常用手段:一方面想通過賒賬做沒風險的買賣,另一方面想用低級的促銷手段向農民招徠生意。前者加重了上級經銷商和廠商的資金壓力,后者使得各家廠商的銷售成本越來越高,造成了惡性的競爭,而最終成本還是要由農民負擔。
賒賬一度認為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濟南綠霸的陳勇經理道出了這個行業的難處:“買的不知道數量,賣的不知道價格”。由于農藥銷售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進貨量常常不能提前確定,而價格也因為貨和款之間的時間差而難以確定。
今年以來,很多正規廠家和經銷商一下子勒緊了腰帶,賒賬的勢頭得到了扭轉。青州經銷商房偉說:“賒賬的產品零售商往往不當回事,也不好好賣,現在正規廠家都不做賒賬,這樣有利于把真正的好產品推廣下去。”
而促銷還在大張旗鼓地進行,除了送T恤、茶杯等低價值商品,抽獎送冰箱、手機等高價商品也已經不是新鮮事。東營經銷商艾軍輝被當地的“請客吃飯”之風弄得哭笑不得,她說有的銷售點連續幾天都大擺宴席,食客眾多,十分荒唐。
“不可能誰都能賣”
據陳勇介紹,在發達國家買賣農藥和買賣醫藥一樣嚴格,農民想買農藥必須憑植保專家的“處方”去購買,而且不是誰都有營業資質。而在我國,農藥銷售的門檻太低,絕大多數的銷售商不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不僅對農民“瞎指揮”,而且還容易助長偽劣產品的氣焰。
據悉,為了扭轉農藥銷售的不正之風,規范銷售行為,國家有關部門正在醞釀實施“專業植保”,如頒發“農資營銷員”、“莊稼醫生”等特種職業技能證書,提高準入門檻。一旦運作成功,將有效減少農藥市場的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