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結束的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建設項目管理專業委員會舉辦的石油和化工建設項目管理經驗交流會上,煤化工項目成為與會代表熱議的焦點。專家提出,我國現代煤化工產業具有一定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存在著資源、技術、產品價格和環境方面的重大挑戰,有關各方應對煤化工產業發展的風險給予強烈關注。
專家認為,以煤制石油替代產品為主的煤化工產業的競爭力,與國際油價和人民幣匯率密切相關。近來,國際原油價格高位波動,人民幣也存在持續升值的壓力,使煤化工產業發展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在同等產能規模下,煤化工裝置的投資規模遠高于石油化工裝置,煤化工生產過程受石油和煤炭價格的影響較大,煤化工產業正面臨著一定的伴生風險和挑戰。
除上述因素外,我國煤化工產業發展還存在三個主要制約因素。一是部分品種嚴重過剩。當前,焦炭和電石行業的產能分別過剩1/4和1/2,同時落后產能比重偏大,企業規模偏小。二是生產要素分配匹配性差。煤化工產業發展需要自然資源、技術裝備、產品市場和資金投入支撐,但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往往水資源缺乏、生態脆弱、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遠離產品消費市場,其生產要素配置成本相對較高。三是發展方式需要進一步轉變。按照傳統的加工和利用方式,每轉化1噸煤炭,需要消耗4噸水、產生0.2噸廢渣、排放1.5噸二氧化碳,會對環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專家同時表示,經過50多年的探索,我國已經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煤化工產業發展經驗,走出了一條適合國情的發展道路。大型煤炭、電力、石化等企業的介入,進一步增強了煤化工產業自我發展的能力。我國油氣資源短缺,供需矛盾長期存在,為煤化工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此外,在科研人員的努力下,我國開發出了多種煤化工產品的生產技術,相當一部分已實現產業化,逐步消除了技術水平對產業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