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有糧,心里不慌。農業在現代經濟領域的劃分中屬于第一產業,從建國初期的以糧為綱到現階段的服務“三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黨和國家始終將農業作為基礎產業來發展。在方興未艾的服務“三農”大潮中,郵政因與廣大農村具有天然的聯系而首當其沖,在多個領域嶄露頭角。可以說,依托網絡、扎根農村、服務“三農”,讓郵政在社會公眾面前樹立了良好的形象,也讓郵政探索出一片嶄新的經營領域。
無疑,郵政涉足農資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農資領域是一個極具成長和發展潛力的市場空間,由于行業門檻低,所以無論是在生產環節還是在銷售環節,企業都很容易進入。目前,行業內可謂是諸侯并起,群雄逐鹿。然而競爭雖然激烈,但卻尚未出現一枝獨秀的局面,或者說還沒有形成一家可以統領市場的企業。
一直以來,郵政擔負著普遍服務的義務,自身建立了覆蓋城鄉的網絡。有了這些物質資源做基礎,再加上郵政的百年品牌和信譽,筆者認為,郵政完全可以揮師農資市場,以網絡為依托,以服務為保障,以規模經濟為突破口,避開困擾中小農資經銷企業的資金、網絡、信譽等問題,成為農資分銷市場的領軍者。按照人們傳統的思維,“規模大的店,質量更能有保證”,也就是說,品牌化、規模化經營,更易于得到政府支持和農民認可。
如果郵政農資分銷規模發展到一定程度,產品定位完全可以不再局限于種子、化肥、農藥,而可以將農資器具等農業生產資料涵蓋進來,給農民提供更多的選擇。此舉也能在深挖服務“三農”市場的同時,在市場上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借此與處在產銷鏈條上游的廠商“討價還價”。
郵政做農資,方法有待選擇。從吉林省郵政公司近年來開展農資分銷業務的實際情況看,渠道建設是邁向成功的基石。其實包括郵政企業在內,所有的農資經銷商都夢寐以求建立一張高效、安全的網絡。但是這張網究竟設計成什么樣,終端要建多少才能滿足業務發展和成本核算的要求呢?吉林郵政將網絡設計定位在農村支局、“三農”服務站、代辦點、代辦員4個環節,將終端設計定位在“統一形象標識、統一管理、統一價格、統一配送”,將經營人員定位在在當地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能人”身上。利用這一網絡,吉林郵政在2008年春季化肥銷售中實現了快速發展。渠道建設使吉林郵政的農資分銷業務實現了良好開局,但是渠道的完善仍然任重道遠。完善分銷渠道包括硬件設施建設,諸如店面形象設計、產品展示、促銷品的選擇等等;還包括軟環境建設,諸如對產品的介紹宣傳、對客戶的電話回訪、專業技術人員的配備等。總之,完善渠道建設,發揮網絡終端的作用,對郵政農資分銷實現規模經營具有重要意義。
網絡奠定了規模,服務決定品牌。相對于其他農資經銷商,郵政擁有更好的品牌和信譽優勢,但是,在經營過程中,郵政既要注意與假冒偽劣的農資產品絕緣,保護農民切身利益,又不能輕敵,喪失開拓市場的主動權。欲與人爭,必優于人。在農資分銷這塊市場空間里,郵政論能力可以說大,論資歷卻并不深。在同一起跑線上,開拓農村市場,郵政要從“能”行,盡快過渡到“真”行,這需要不斷提升營銷和服務實力。
在服務“三農”這片土壤上打拼,既要做看得見的農化服務,又要做看不見的理念溝通。只有贏得農民朋友的認可,農資分銷業務才有可能繼續推廣。吉林郵政在廣泛開展試驗田、示范點的基礎上,立足“講臺”,廣泛聘請農業專家、廠家技術員到田間地頭傳授化肥、農藥的使用方法,并接受農民朋友的咨詢;同時,以遍布農村的郵政網點為窗口,在支局所通過VCD播放相關的農業科技知識和產品使用說明,讓農民有直觀的感受,并認真聽取農民的意見,科學地加以總結。這一系列工作,在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的同時,也為農民增產增收、發家致富提供了技術保證和信息支持,因此,擁有了眾多忠誠的用戶。
如今,郵政開展農資分銷已經成功起步,并且在廣大郵政干部職工的努力下,發展迅速,經濟效益可觀。但是,這并不能掩蓋存在的問題。諸如在資金管理、欠費收繳等基礎工作上還有進一步細化的可能,在業務規模高速擴大的同時,更要避免出現資金大量流失等經營風險,還要研究成本管理,深入落實對“三農”服務站以及代辦點、代辦員的監督機制,防止個別代辦員打著郵政的旗號搞私自采購、積壓郵政產品,或是將銷售產品的收入挪為己用,這些問題都需要具體、細致地加以解決。
以服務“三農”為契機,郵政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已經領先一招。從創業初期的網絡建設、樹立品牌、高速發展、搶占市場,到回顧自身的發展過程、總結經驗、審視問題,郵政農資分銷服務追逐的不僅僅是經濟利益,還有社會效益。從我們“能”做,到成為服務“三農”的專家,郵政在農村播撒的應該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