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安全性評價體系是“敲門磚”
如果中國出口的農藥全部為自主品牌并在國外取得登記,價格至少是現在的2~3倍以上。但前提是要抓住農藥安全性評價體系這塊“敲門磚”。這是在5月27日的“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農藥安全性評價GLP體系建設”工作研討會上了解到的情況。
中國是一個農藥生產、使用和出口大國,但據2007年統計,在出口的1700多個產品中,具有自主英文商品名的農藥品種不足10%,標注“中國制造”的農藥產品更是寥寥無幾。
現實情況是中國農藥很難在國外取得登記。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安全性評價體系尚未得到國際認可,試驗數據得不到承認。換句話說,就是農藥安全性評價體系還沒有加入農藥良好實驗室規范安全性評價國際互認體系。這個互認體系也就是目前國際通行的、各國政府和工業企業關注的——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制定得良好實驗室規范(GLP)。
沒有GLP,中國農藥產品要想獲得境外登記,就必須重新進行并提交國際承認的實驗室出具的試驗數據。據測算,境外登記審批費用在50萬~500萬美元之間,以農藥產品登記所必須的毒理學試驗為例,國外GLP實驗室所需費用為國內實驗室所需費用的6到10倍,而時間損失更是不可估量。
對農藥產業方面的巨大影響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直接關系到中國農產品出口狀況。中國農藥毒理、殘留等試驗數據得不到國際認可,那么,在參與農藥殘留限量國際標準制定和解決農產品國際貿易爭端等方面就難以掌握主動而有效應對,在對日本關于肯定列表的談判中,日方在這一點上不斷糾纏。
因此,盡快建立GLP體系,實現GLP資料的國際認可,既是提高中國GLP實驗室建設和管理水平、提高農藥安全性評價水平的需要,也是加強技術性貿易措施能力建設的需要。
目前這項課題在是農業部農藥檢定所領導下,由沈陽化工研究院、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和北京穎泰嘉和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