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應產微利肥
直供農民
在無物不漲價的今天,化肥漲價確實給作為弱勢群體的農民雪上加霜,令他們不堪重負。
怎樣解開這個死結呢?我想,在縣一級,一般都有一家國有化肥廠或磷肥廠,都有一家供銷社或生產資料公司,這些縣的國有企業有義務、有責任生產化肥、磷肥直供農民兄弟,或交由供銷社部門推向市場,這不是破壞市場經濟規律,而是為農民雪中送炭,這好比政府出錢建造小套間的經濟適用房低價供給困難群眾居住一樣。至于確實需使用品質優異的進口肥料,但價格較貴,農民買不起,可由政府出資給農民予以補貼,定戶定量定資金。好比漁民出海打魚,都有柴油款補貼;好比母豬養殖戶,都能領到補貼一樣。
□電白縣糧食局 劉少娟
打破城鄉壁壘
改革制度性不公
4月22日的《南方農村報》農化版刊登文章《為農資漲價埋單,每戶多掏600元》報道,種糧直補發到農民手上,每戶多則百元,少則幾十元,而他們多支付的農資成本是直補的六倍。農資上漲僅靠農民自身應對,這是農民無可選擇的。農民為什么是弱勢群體,是國家不公平的分配制度造成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現在的國民生產總值比改革開放初期增加了幾十倍,而農資價格比改革開放初期翻了三倍以上?上啾戎,國家規定的糧食“保護價”卻還基本維持在改革初期的價格,糧食價格未遵循市場規律由供求關系調節,“保護價”反而變成了糧價低位運行的“保護傘”。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后,經濟全球化勢不可擋,所有物資隨世界能源漲價而漲價。農民種糧必須投入的化肥、農藥等農資全線大漲,而農業產品——糧食卻受到國家“保護價”限制,與國際糧價脫節,所有的負擔幾乎都由農民自己承擔。如此不公平的政策必須改革,必須放開糧食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軌,按國際市場價格運作。
據我所知,公務員工資隨物價上漲每年都有所增加,從改革開放初期到今年增加了上10倍。雖然都是國家公民,農民的待遇與他們卻有天壤之別。無奈的農民發出的聲音如蚊鳴,甚至根本發不出聲音。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不改變,城鄉差距逐漸拉大的趨勢就無法改變,農民也就無法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平遠大柘鎮河嶺村 姚榮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