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國際糧食市場風雨突變,世界很多國家正為糧食緊缺和糧價不斷攀升發愁,比如東南亞有些國家就在鬧“米慌”。另據報道,在國內重慶永川、合川、璧山等糧食產區,不少農民因種糧賠錢已不愿意種糧;一些農民表示,收完這一季他們就會扔下鋤頭。目前在不少農民眼中,種糧已成為副業。
近期在一些農業大縣,農民種田積極性已降至近年來最低點。這幾年農業政策可謂越來越好,免除農業稅,給予各項補貼,比如今年3月中央財政決定再拿156億元投入,給每畝糧食種植面積增加農資綜合補貼23元,達到40元,同時再追加50億元良種補貼,擴大補貼范圍。國家這些補助,都直接花到了種糧農民身上,是實實在在的收入,種糧為何卻越來越賠錢?
報道中農民們算的一筆“賠錢”賬:一畝水稻請人犁地、插秧、收割要300多元,但今年種子、化肥等價格上漲厲害,這樣算下來,每畝成本約450元;而一畝水稻平均產稻谷900斤,以現在每斤九毛錢計算,年收入是810元,加上40元政府補貼,總收入為850元,雖然從表面上看,種一畝水稻賺400元左右;但這筆賬還沒計算日常人工管理成本,僅以種一季稻子要拿10天管理來看,這10天如果去打工大概可以收入500元,與打工相比,種一季水稻反而少收入100元。筆者認識一位農民,他三畝地投入了1700多元錢,而這僅僅是化肥和地膜的錢,還要買農藥、種子等等。有專家撰文指出,沿海農民種一畝糧食,去掉全部費用后一年大概只能收入幾百塊錢,相比之下,去年中國農民工每月人均工資性收入就超過了一千元。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種子、化肥等農資價格的上漲幾乎完全“吃掉”了國家補貼。據報道,現在農民常用的復合肥已由去年的110元/袋漲到了180元/袋,磷肥由去年的140元/袋漲到了240元/袋。今年由于化肥農藥等農資價格上漲過快,農民種糧成本增大,而糧價漲幅又與農資與不同步,造成了農民只得自補差價,再加上部分糧食價格偏低,幾乎都處于微利或保本種田,甚至面臨賠錢風險,農民種糧積極性嚴重受挫。雖然政府不時出臺惠農政策,比如補貼和提高最低收購價,但這些還不夠支付農資上漲的費用。
何以調動農民種糧?最直接的顯然是提高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但出于穩定考慮,政府是不會大幅提高糧食價格的(雖然國內糧價低于國際糧價尚顯不合理),因為糧食屬于剛性消費品,其價格一漲,幾乎所有商品的價格都會跟著上漲。這就是問題的復雜之處。事實上,不少糧商在農民需要用錢時會壓低價收購糧食,之后囤積糧食,導致糧食價格升高。因此完全可以擠占一點中間環節的利潤,適當提高糧食價格,以消彌農資上漲帶給農民的生產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