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化肥價格上漲幅度過快,為保護農民利益,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自2004年以來,我國對化肥價格一直實行限價政策,尤以今年的限價力度最大。但從目前情況看,限價的執行效果并不理想。以尿素為例,尿素本來就屬于政府部門限價監管最嚴的一個化肥品種,隨著春耕用肥旺季的來臨,今年各級政府部門對尿素的限價監管尤其嚴格。近段時間各級物價部門頻繁到化肥生產廠家及農村進行檢查,然而就是在這樣一種狀況下,4月上中旬尿素價格還出現了大幅上漲行情,在短短的一、二十天時間里,尿素出廠價普遍上漲了150元(噸價,下同)以上,高的超過了250元,目前除了極少數中央企業還在執行1725元的國家限價外,絕大多數企業的實際尿素出廠價都在2000元以上,高的達到了2300元左右,大大超過了政府部門制訂的限價標準。那么化肥限價為什么如此難呢?筆者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是認識存在偏差。盡管化肥限價實施了這么多年,但有些人對此始終不是很認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A、把限價與計劃經濟等同起來,認為只有計劃經濟才搞限價,我們現在實行的是市場經濟,政府部門用不著過多地對價格進行干預,價格是高是低應該讓市場去調節,不要人為地設置一些“框框”。B、認為現在只對化肥的銷售價格限價,而對煤炭等原材料不限價,這對化肥生產企業而言很不公平。
正因為對化肥限價存在這樣或那樣的認識偏差,再加之利益驅使,所以現在不少化肥企業主動執行限價的意識很差。
二是法律效力不夠。目前我國對產品的價格管理實行三種方式,一種是政府直接定價產品,如汽油、柴油、天然氣、電價等,由發改委直接定價,這是極少數;第二種是政府指導價管理,化肥就是這類產品;第三種是絕大多數產品,實行自由定價,由買賣雙方自由決定,政府部門不從中干預。從法律層面看,三種不同管理方式的法律效力依次是第一種大于第二種,第二種大于第三種,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的產品,政府部門一般采取的是提醒、警告、通報等措施,而不是直接處罰,有點隔靴搔癢之感,未打著痛處。
另外,法律效力不夠還表現在第二個方面,物價檢查人員的權力相對有限,到企業檢查時,可以采取的措施和行為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企業的震懾力不強。
三是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對于化肥限價,目前企業與物價部門之間是在玩“貓捉老鼠游戲”,而實際上,往往是“老鼠”更占優勢,“老鼠”一次次從“貓”的眼皮底下成功逃脫。試看看,不論是化肥出廠價還是零售價,超出限價的現象多如牛毛,但又有幾個被物價部門抓住了的?主要原因就是物價部門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在有些地方,物價檢查人員天天蹲在化肥廠家搞檢查,化肥廠家也天天超出限價銷售,但卻抓不著,真是大笑話。現在化肥生產企業采取的逃避檢查的主要手段就是不開票銷售,和經銷商商量好,到某個時段再按實際銷售價格一次性結算,對于這些,物價部門基本上找不到一個有效的監管方法。
另外,現在化肥限價監管效果這么差,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些物價檢查人員思想意識也存在著問題,他們并不想真正把化肥價格監管好,而是利用權力去企業撈好處,有些人得到好處后,就和企業串通一氣,要檢查前事先通報,來檢查時走馬觀花,試想想,這樣的檢查能有效果嗎?
四是處罰力度不夠。企業超限一旦查實后,應該將超出限價部分的不正當所得上交國庫或返還給農民,同時還要對此進行罰款,這樣才有威懾力。然而現在的處罰力度明顯不夠,前幾年抓了幾起化肥價格超限的典型案件,就是在媒體上通報一下,根本未提沒收非法所得和罰款的事,今年全國化肥價格超限現象這么嚴重,時至今日連一起通報案件都沒有。在這樣一種“寬松”環境下,哪有企業不為了自己的利益賣高價呢?限價本身應該是“高壓線”,但現在根本未起到“高壓線”的作用,只相當于50V的電壓,比36V的安全電壓高一點罷了。
五是淡儲不足。表面看起來,淡儲不足與限價沒有什么關系,但實際上如果淡儲充足,旺季時貨源保證供應,即使政府部門不限價,化肥價格也難以漲上去更別說大幅度上漲。今年化肥價格大幅上漲,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自去年10月份后,化肥價格漲幅較大,經銷商普遍謹慎,不敢大量淡儲,結果導致旺季時化肥供應緊張,價格暴漲。同樣,運用關稅手段控制化肥出口、保障國內化肥供給也是控制化肥價格上漲的一種比較好的手段,但總的來看,政府部門這一手段運用得較好,而在淡儲方面做得不是很夠。
那么如何使限價真正發揮作用呢?筆者認為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企業要正確認識限價。《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第三十條明確規定,當重要商品和服務價格顯著上漲或者有可能顯著上漲,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對部分價格采取限定差價率或者利潤率、規定限價、實行提價申報制度和調價備案制度等干預措施。由于化肥生產事關農業生產大計,國家對化肥行業的扶持力度非常大,目前化肥行業是我國享受優惠政策最多的行業之一。產品銷售時火車運輸有優惠,產品生產時電價有優惠,在有些地方,煤炭、天然氣等原材料價格也有優惠,此外,稅收方面也有諸多優惠措施。既然有這么多優惠政策,那么無形之中就降低了化肥的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因而國家對其出廠價格進行限制也是完全應該的。且限價并不為計劃經濟所專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市場進行適當調控,彌補市場失靈,是世界各國的通行做法。可以說,在目前情況下,政府部門對化肥限價是完全合理合法且必要,化肥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應該充分理解并自覺遵守。
二是建立舉報制度。筆者認為全民監督比單純由物價部門來監督化肥價格效果要好得多,建立舉報制度是種比較好的辦法,特別是對那些內幕知情人士以及能提供確切證據的舉報更是要大力鼓勵,給予重獎。不僅可以舉報化肥生產企業與流通企業不執行限價的行為,而且可以舉報物價檢查人員違紀違法、從企業吃喝索拿、不認真履行職責行動。相信如果舉報制度能真正有效地建立起來,化肥價格的超限現象就會收斂許多。
三是加大處罰力度。現在對化肥價格超限的處罰力度太弱,必須加大處罰力度,筆者認為,把企業執行限價的好差與否與優惠政策掛鉤是種比較好的辦法。化肥企業享受了的優惠政策,所以要限價,既然現在沒有執行限價,那政府部門自然也應該將優惠政策取消掉。
四是要努力增大化肥供給。完善化肥淡儲制度,提高化肥出口關稅,對化肥生產企業和化肥流通企業給予優惠政策,降低化肥生產成本和流通成本,提高化肥產量,都是有效的增大化肥供給的方法。用調節供求關系的方法來降低化肥價格往往比單純限價效果要好,有效且持久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