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全國40多家硫酸鉀企業的代表齊聚四川成都河畔賓館,商討應對硫酸鉀行業當前的生存危機。與會代表認為,硫酸鉀價格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部分企業搞低價競爭,在銷售中亂報價,甚至以低于成本價出手帶來的惡果。因此,硫酸鉀行業應該平等協商,確實一個“最低價”保護整個行業的利益。
山東魯豐鉀肥有限公司董事長錢保偉提議,如果綜合測算的成本為2400元,那么任何企業都必須以高于2500元/噸的最低價銷售,誰違反了協議就予以處罰。為了使鉀鹽分會的協調更有力度,有企業代表還支招:會員企業向協會交50萬元保證金,并且定期在網上公布產品價格。表面上看來,似乎找到了一個可行的方案,因為它得到了在場大部分企業的積極響應。但隨后的場面陷入僵持,在與會的中小企業紛紛舉手表示贊同時,唯獨看不到青上公司和國投新疆等大型企業的代表舉手表態。青上化工(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文柱坦言:“每個企業的情況不一樣,各地的市場又不一樣,讓所有企業遵守一個價格不合理。如果按照大家討論的最低限價,青上公司的投資計劃就沒法實現。”國投新疆的硫酸鉀產品因為資源優勢,生產成本低于其他企業一大截,接受“最低限價”等于放棄競爭優勢,誰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做出這樣的選擇呢?國投新疆的代表面對這個問題選擇了退場。面對兩大巨頭拒絕表態,其他企業代表議論紛紛,認為龍頭企業在硫酸鉀市場上具有領導地位,他們不表態,中小企業即使遵守也是枉然。
由于硫酸鉀龍頭企業不認可“最低限價”,另外,中小企業中也有代表認為,即使最低限價得到全體會員舉手通過,硫酸鉀生產成本、市場形勢都在變化之中,現在制定的最低價格很快就會過時,執行起來也會非常困難。何況鉀鹽分會會長魏成廣對“最低限價”的做法心存顧慮,他說:“按照目前的行業形勢,我們確實想搞一個行業指導價,但國家禁止利用行業協會搞價格聯盟,這個問題比較棘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第十四條規定,經營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損害其他經營者或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在《制止價格壟斷行為暫行規定》中也明文禁止“經營者之間通過協議、決議或者協調等串通方式操縱市場價格,以及憑借市場優勢地位牟取暴利、實行價格傾銷和價格歧視”。最終,關于“最低限價”的提議成為一個“懸案”,一些與會代表禁不住發出一聲嘆息。
當前,我國不止硫酸鉀行業存在產能過剩,氮肥也面臨著同樣嚴峻的形勢。過剩的直接后果就是價格下跌,企業利潤受損。為了維護行業利益,一些企業開始呼吁同行團結起來,結成價格聯盟,堅守一個最低售價。其實,很多行業曾想過這一招,但很少有真正取得徹底成功的。
歐佩克減產提價也不太成功
世界上大部分石油是少數國家(主要是中東國家)生產的。世界石油的大部分生產國家形成了一個卡特爾(一群獨立生產者的聯合體,目的是確定價格,限制生產與銷售量而達成文字條約、許諾和協議或默契),稱為世界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 在1960年最初成立時,歐佩克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內瑞拉。到1973年,又有其他8個國家加入:卡塔爾、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聯酋、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厄瓜多爾和加蓬。這些國家控制了世界石油儲藏量的3/4。與任何一個卡特爾一樣,歐佩克力圖通過協調減少產量來提高其產品的價格。歐佩克努力確定每個成員國的生產水平。
歐佩克想維持石油的高價格。但是,卡特爾的每個成員都受到增加生產以得到更大利潤份額的誘惑。歐佩克成員常常就減少產量達成協議,然后又私下各自違背協議。
1973—1985年,歐佩克最成功地維持了合作和高價格。原油價格從1972年的每桶2.64美元上升到1974年的11.17美元,然后在1981年又上升到35.10美元。但在20世紀80年代初,各成員國開始擴大生產水平,歐佩克在維持合作方面變得無效率了。到了1986年,原油價格又回落到每桶12.52美元。近年來,歐佩克成員繼續定期開會,但這個卡特爾在達成和實施協議上再也不那么成功了。(資料引自美國經濟學家曼昆的《經濟學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