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也是尿素緊缺的時代,碳銨憑著生產工藝簡單、較低的投資成本、使用方便、見效快等特點快速地發展起來,一度成為農業生產的當家肥。然而,復合肥和尿素的快速發展,讓碳銨的優勢變得越來越不明顯,碳銨企業也在市場競爭中不得不考慮如何生存。特定時期的產品難道除了退出歷史舞臺就沒有別的出路嗎?
(本刊記者 劉學勝)在復合肥和尿素大行天下的今天,很多人認為碳銨已經悄然退出了市場。但是,經過調查發現,目前每年的碳銨產量仍有兩三千萬噸,在肥料市場上有著20%左右的份額,生產企業400多家,從業人員就數十萬。然而,在數目眾多的碳銨生產企業中,有很多企業發展起來都是步履維艱,在破產和轉產之間進行選擇,有些則在考慮如何對現有產品進行改進。
但是,作為技術和實力都不能與行業內的尿素、復合肥等生產廠家相比的碳銨企業,要想依靠自身實現順利轉產是很難的,僅僅是轉產所需的大筆資金,對于這些年盈利微薄甚至虧損的碳銨企業來說,也是一個難以跨越的門檻。因此,現階段,大多數碳銨企業正面臨關系企業生死存亡的一個艱難抉擇。
轉產道路并不平坦
對于碳銨企業來說,在轉產方面有很多選擇,可以選擇生產目前市場上銷售情況比較好的甲醇和液氨,也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和氫氣回收裝置,生產食品級二氧化碳等等。對于碳銨企業來說,這些都是比較好的選擇,由于與以前的生產工藝結合起來,還能解決工人的就業問題。但是,對于只是地方政府進行管理的集體企業來說,存在的困難是不言自明的。
轉產資金讓企業不堪重負。陜西米脂縣氮肥廠是一家年產15萬噸碳銨的小氮肥企業,當地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進行轉產甲醇有著原材料優勢。可是由碳銨改產甲醇,不僅要新上甲醇合成塔,還要上脫碳裝置,哪怕是只上馬3萬~5萬噸的小甲醇裝置,也要投資1000多萬元,要是再對造氣爐擴能改造,配套其他裝置,所需資金將超過1500萬元。而且如果煤質不好、硫含量高、脫硫問題沒有解決好,合成氨聯產甲醇就是死路一條,而將脫硫設備添置好,又需要一大筆的資金。
當年碳銨之所以能夠在全國迅速擴展開來,就在于其投資少,所需的技術含量不是很高,同時也決定了企業的規模不可能太大,有好多還存在原材料運輸方面的問題。因此,在化肥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碳銨市場不斷萎縮,利潤也在不斷降低,同時各種成本卻在不斷增長,很多企業能夠保本經營就已經很不錯了,別說一千多萬了,拿出一百多萬也有很大的問題。而且由于企業都是地方政府經營,國家不可能在資金上進行支持,而且碳銨企業也難以解決污染問題,幾乎不可能從環保方面獲得資金支持,資金就成了企業轉產的瓶頸。
技術和市場也在制約企業的轉產。進行轉產,雖然產品與原有的產品有著生產方面的聯系,但是在具體的技術和市場運作方面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就轉產尿素來說,中國農業大學資環學院曹一平教授告訴記者,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由于尿素含氮量高并且穩定,在引進尿素裝置后,國家曾先后投資上億元資產,力圖將現有的小型碳銨生產裝置全部改造成小型尿素生產裝置,就著碳銨裝置的外殼改造里面的設備。這種設想在經過大量的生產實踐檢驗后并沒有成功,特別是從能源循環角度來看,根本不劃算,而對設備進行全部更換,又沒有相應的資金。進行甲醇等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還會面臨技術問題,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就是,傳統碳銨廠所能留住的高端技術人才不是很多,進行轉產需要聘請相關的技術人才,對于企業來說又是一個挑戰。
進行轉產,還需要面臨銷售渠道和市場運作方式的轉變。在轉產方面,液氨被公認為一個比較現實的發展方向,但是液氨的運輸和市場都與碳銨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液氨的市場走勢到底如何,也是一個未知數,盲目地轉產只會讓企業走出一個困境之后進入另外一個困境。有專家分析道,目前全國有 400來家小氮肥企業,如果都大幅削減碳銨甚至只產甲醇和液氨,以平均5萬噸/年液氨規模計算,一年就有2000多萬噸的液氨需要銷售。一方面,液氨最大的消費領域是復合肥生產,但這一領域對液氨的需求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在目前鐵路運力緊張的情況下,這2000多萬噸液氨大多只能靠公路運輸,運費昂貴不說,安全就是大問題;最可怕的是,如果市場上液氨供給量成倍增加,供大于求和價格大幅下挫將成必然,液氨就會成為碳銨企業的又一個難題。
改制為企業注入源頭活水
市場經濟中激烈的競爭讓體制陳舊的碳銨廠感覺到招架不住,不僅難以爭取到資金注入,還難以獲得企業發展所需的人才,通過改制來轉變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方法,就成了突破發展瓶頸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據當時的化工部總工程師馮元琦介紹,在大力發展碳銨的時候,國家提出每個縣都要建一個碳銨廠,由當地政府主管。因此,在很多地方,尤其是工業不發達的地區,碳銨廠一度成為當地的一個主要經濟來源。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雖然積累了大量的經驗,但是很多企業也背負上了沉重的包袱,以前的集體所有制體制又成了企業創新發展的約束。由于沒有良好的效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獲得貸款支持的難度很大;在人才管理方面,沒有先進的管理體制,也難以留住企業所需的人才。
陜西碳銨企業的發展歷程就體現出了改制的重要性,陜西本來有29家碳銨企業,其中有17家因各種原因死掉了。在活著的這12家中,除米脂縣氮肥廠一家仍是國有性質,其余的11家企業都因為通過租賃、承包、股份制等形式實現民營化改造而起死回生。
陜西理想化工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年產3.5萬噸合成氨、14萬噸碳酸氫銨的漢中市氮肥廠,在2002年,不僅連年虧損,而且債務負擔嚴重。在2002年成功實現民營化以后,得到了外部資金注入,對原化肥裝置實施節能技術改造,使單位產品能耗大幅下降,實現了污染物達標排放。同時,改革也為企業的經營模式帶來了改變,將原企業二級批發銷售模式改變為直銷模式,大幅壓縮了銷售環節和銷售費用。此外,改革還讓企業在多元化經營方面取得了成功,該企業分別在 2003年和2006年與青島啤酒集團和漢中農科所組建成立青島漢中公司和漢中農科種業有限公司,把企業經營范圍擴展到化肥、啤酒、種子、農用橡塑、塑料編織袋等各個領域,順利實現了多元化經營,規避了單一碳銨產品給企業帶來的風險。
石家莊滹沱河化肥廠銷售部的王部長告訴記者,他們企業現在的碳銨生產量與以前相比下降了好多,已經漸近地轉產液氨和甲醇。進行轉產,即使是漸近進行的,每次也需要投入幾百萬元的資金,為了能夠獲得資金支持,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造,由焦化集團進行入股投資。改制以后,企業不僅能獲得了技術改造資金,最重要的是在管理方式上變得更加靈活,激活了員工的積極性,在市場運作方面也變得更加靈活,從而渡過了發展難關。
從碳銨自身找出路
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沈其榮在接受記者采訪的時候說,碳銨是中國特定時期特有的一個產品,現在陷入發展困境與其自身特點有著很大的關系。碳銨的含氮量比較低、利用率低,而農民喜歡見效快的;碳銨有著刺鼻的味道,而且是粉末狀,不適于機器操作,而當前農民在施肥方面喜歡省事的;碳銨的化肥性狀差,容易揮發和結塊,尿素和復合肥就沒有這樣的問題。難道除了轉產,碳銨企業就沒有別的出路嗎?其實不然,有關專家提出,碳銨企業還可以從碳銨自身找出路。
將碳銨進行大顆粒生產。使用碳銨有幾十年了,農民對碳銨有著很深的感情,但是由于碳銨的粉末狀和化學性狀差,讓農民在面對選擇的時候往往更愿意多花錢去施用尿素或復合肥。碳銨的粉末狀不僅使其不能進行機播,還容易揮發,因此生產大顆粒碳銨也就成了一條出路。
由于碳酸氫銨含水量高,生產過程形成的結晶細小,氨的揮發浪費嚴重,并且容易結塊,農民施肥很不方便。現在國內的化肥研究單位經過多次試驗,已研究成功大顆粒碳酸氫銨,并取得了中試成功,現在有示范廠已生產出2mm以上、如同米粒一樣大小的大顆粒碳銨產品。這種新的生產工藝僅利用自身產品生產過程,便可以使產品升級,不花大的投資,并能節約能耗,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大顆粒碳銨因為顆粒大,施肥方便,不但能直接用手撒,也可以用耬播,而更重要的是肥效長,不容易揮發浪費,利用率高,農民多花錢也情愿,按有效氮計算比買尿素要合算,農民喜歡。大顆粒碳銨含水量下降,氨揮發損失明顯減少,肥效增高,肥料施入土壤后的流失減少。而且大顆粒碳銨不結塊,由于結晶顆粒增大數倍,在存放時,不會結塊,并能減少搬運中的破包現象。
在投放市場之后,頗受農民的青睞,每噸化肥提高20元仍然不會影響農民的接受度。按合成氨4萬噸/年生產能力計算,每年可生產碳銨7.2萬噸,增值達230萬元以上;出廠價格提高15元/噸,增利可達288萬元以上,可使廠家和農戶雙滿意。
發展長效碳銨。當提起長效碳銨的時候,業內的專家和企業都表示不僅聽說過,而且對其還非常了解,但是目前在國內的推廣情況并不是很好,還需要有關涉農部門做好推廣工作。在采訪過程中,沈其榮校長告訴記者,長效碳銨在我國已經發展了三十多年,可是一直沒有真正推廣開來,主要受制于高氮的尿素和施用方便的復合肥的沖擊,另外也需要對長效碳銨進行全面的宣傳。
不過馮元琦告訴記者,只要施用方法得當,要想達到省錢、省工、長效的效果不成問題。經過試驗證明,長效碳銨可以將肥效從30天延長到110天左右,利用率也從25%提高到了35%,而且長效碳銨的價格增長不明顯,降低了施肥成本。不僅在施用上有著較好的效果,在二氧化碳的排放上,長效碳銨的排放量要比尿素的排放量少27%,長效碳銨中的碳酸氫根,滲透到地下600毫米的時候,和土壤里的鈣結合,就會形成碳酸鈣,不會對土壤造成什么影響。
最重要的是進行長效碳銨的轉產不需要太多的資金,只需要添加溶劑的裝置和攪拌裝置就可以了,不需要對現有設備做太大的修改,需要的資金很少,而改造成尿素一般需要花費五六千萬元的資金。轉產長效碳銨增加的費用和通過提高利用率降低的成本可以相抵,所以對于農民來說施用長效碳銨不會增加負擔。
除了在大顆粒和長效碳銨方面做文章,企業還可以參考由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的李慶奎院士發明的在碳銨顆粒外面裹上一層拘溶性磷肥(如鈣鎂磷肥)來增加穩定性的做法,還過添加十六烷基幻酰氯來增加它的結晶性狀。
面對激烈競爭的競爭,經歷了幾十年發展歷程,也見證了碳銨在中國興衰的碳銨廠,應該積極主動應對競爭,在外界的諸多挑戰中尋找合作機會,通過改制來使企業能夠靈活應對挑戰,通過轉產或者在碳銨上做文章來為企業尋找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不管選擇哪個產品進行突破,一定要對市場進行客觀的分析,從而保證產品在推出之后能夠開拓市場、站穩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