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日益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尤其是土壤的污染威脅糧食生產安全,我國不斷加快綠色環保長效緩釋肥料的發展,其技術日見成熟,并已在東北地區的綏化、海城,東部沿海地區的山東、江蘇等地,大規模推廣應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肥料是糧食的"糧食",肥料行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我國能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肥料的作用功不可沒。中國化工界權威專家、82歲高齡的馮元琦說:"我國人口眾多,耕地少,糧食安全是國家的長期戰略任務。要解決糧食安全問題,關鍵是解決肥料問題。"
他說,普通肥料肥效低、養分流失嚴重、污染環境,而長效緩釋復合肥是近年來研制開發的一種新型肥料,它內含的NAM添加劑,能有效抑制土壤中的脲酶活性、硝化細菌活性,并活化土壤中的磷素,提高氮和磷的利用率,達到一次施肥不用再次追肥的目的,促進作物養分吸收,提高作物產量,實現農業增產增收。
全國土壤肥力保育與緩控釋肥料學術研討會近日在山東省臨沂市舉行。施可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與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共同研制開發的長效緩釋復合肥,以其"長效、緩釋、節能、環保"等特點,通過了專家組鑒定。沈陽農業大學校長張玉龍教授說:"經過對比試驗,施可豐長效緩釋肥120天持續有效,可滿足絕大多數農作物全生長期的養分需求,較普通肥料相比,肥效可提高30%,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產量提高20%以上,是真正的綠色肥、環保肥,代表了今后化學肥料的發展方向。"
我國耕地約占世界耕地的7%,卻使用了世界35%的化肥。據長期從事新型肥料開發與研究工作的沈陽中科新型肥料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石元亮介紹,目前中國氮肥當季利用率僅為30%~35%,磷肥利用率僅為15%~20%,鉀肥利用率也不超過65%。據調查,我國每年通過淋溶、揮發等損失的化學氮多達1200萬噸~1400萬噸,價值430億~500億元。已有研究表明,現有復合肥中的磷在進入土壤后大約35~40天左右有效性即下降80%,絕大部分養分被固定而失去效果。肥料的流失與固定增加了農業成本,造成資源浪費,同時也給環境保護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隨著我國人口數量的增多,來自糧食需求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提高糧食單產的要求更加迫切,導致化肥、農藥使用量的持續增加。化肥的大量施用和不合理施用,又導致土壤板結、耕作質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養分流失,造成對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湖泊富營養化。
近年來,太湖、巢湖、滇池相繼暴發藍藻,太湖的嚴重污染曾危及無錫幾百萬群眾的飲水安全。據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一份太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研究成果顯示:在太湖的外部污染總量中,工業污染僅占一小部分,約在10-16%,農業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在持續上升,目前已占到59%。大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及重金屬破壞了太湖的水環境。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化肥生產和消費國,但化肥的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產品的復合化程度很低。西方發達國家復合肥占化肥施用量的60-80%,中國僅占30%左右。
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農村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在大多數農村,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偏低,科學施肥知識相對匱乏,憑經驗施肥、偏施、重施、長期施高濃度化肥,致使莊稼和土壤得了"三高癥",農產品產量、質量明顯下降,不能穩產高產。土壤中氮、磷含量普遍偏高,對土壤造成二次污染,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與生存環境。
復合高效、緩釋控釋和環境友好是國際肥料產業的發展趨勢,我國政府鼓勵和支持緩控肥的研究和推廣。2006年2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點研究開發環保型肥料,專用緩控型肥料及施肥技術"。
施可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國長效緩施肥最大的生產企業之一,公司總經理孫運生說,公司自2006年生產長效緩釋肥以來,已生產銷售近10萬噸,在全國14個省推廣應用面積266萬畝,市場需求旺盛。企業不斷擴大生產能力,已建起年產量達70萬噸的兩條生產線。今年,又與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聯姻,打造100萬噸長效緩釋肥生產基地。
中科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副所長武志杰研究員說,中國目前約有40多家化肥企業進行長效緩釋肥的研制生產,年產量高達35萬噸。截至去年底,這種新型肥料已在國內3500萬畝耕地上推廣應用,收到良好效果,市場前景廣闊。(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