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特別是今年以來碳銨廠家的日子過得很艱難,可以說方方面面都有壓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市場壓力。由于受到尿素、復合肥等其他化肥品種的沖擊及農民用肥觀念的變化,碳銨的市場容量在不斷縮小。二是盈利壓力。煤炭、電的價格不斷上漲,而產品的銷售價格卻難以漲上去,許多碳銨企業都是在盈利與虧損的邊緣上掙扎,艱難度日,有些甚至被迫關門停產。三是生產壓力。現在不少碳銨企業生產技術落后,設備老化,但又沒有資金搞技術改造,安全生產壓力很大,特別是轉給私人承包的企業,安全生產狀況更是令人擔憂,有些私人老板為了盡快收回本錢、多盈利,完全是在拼設備、拼老本,根本不管安全生產。同時,現在全社會對節能減排越來越重視,而不少碳銨生產企業環保都不達標,面臨的環保壓力也很大。四是產品結構調整壓力。許多碳銨企業感到單純走碳銨這一條路不是個辦法,于是嘗試轉產尿素、甲醇、液氨、二甲醚、甲醛、液體二氧化碳等其他產品,但由于受資金及市場等一些因素的限制,轉產之路走得也不是很順暢。 鑒于碳銨廠家目前面臨這么多困難,于是有些人提出,干脆讓碳銨廠家早點關門算了,這樣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于這個觀點,筆者不是很贊同。筆者認為,從長遠來看,碳銨產品遲早要被淘汰,但遲早要淘汰并不等于立即淘汰,要讓市場淘汰而不是人為淘汰,要一分為二地看待碳銨產品及碳銨廠家,在看到其眾多的不利的一面的同時也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 一是碳銨產品仍有市場。 盡管碳銨產品存在著養分含量低、易揮發、易結塊、不易儲存等諸多弱點,市場容量越來越小,但在部分地區,碳銨仍是農民喜愛的一個化肥品種。目前全國每年的碳銨產量仍有兩三千萬噸,且都能銷得出去,既然有這么一個龐大的需求量,為什么要輕易淘汰呢? 二是碳銨企業為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 現在全國有碳銨生產企業400多家,從業人員數十萬,碳銨企業不僅為我國的農業生產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為安排人員就業、增加財政稅收等方面也做出了積極貢獻。如果一下子將碳銨企業淘汰掉,這么多人的就業怎么辦?會不會成為一個社會不穩定因素?這么多生產設備怎么辦?全部當廢鋼鐵賣掉豈不是太可惜? 在此,筆者給碳銨企業提出幾條走出困境的建議,僅供參考: 一是加強聯合重組。 特別在那些碳銨市場容量比較大、生產企業比較多的地區應該加強聯合重組,不管是緊密型聯合重組的方式還是采用松散型聯合重組的方式,大家的思想意識要高度統一,勁往一處使。這樣一是可以較好地控制市場,避免互相殺價,損害企業利益;二是可以聯合起來采購原材料或集體買下煤礦,降低采購成本;三是集中力量搞好碳銨的新技術開發,降低生產成本。 二是加入大集團,背靠'大樹'。 碳銨企業應放下架子,主動加入大集團,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資金問題,搞好生產經營和技術改造,而且能大大提高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三是因地制宜轉產。 目前可供碳銨企業轉產的產品很多,但并不是每個產品都適合自己,一定要進行認真的市場調查,了解自己的優勢與劣勢之所在,然后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產品。應該說轉產成功的碳銨企業非常多,有些上市公司以前都是小碳銨企業,現在做得非常成功,碳銨轉產并不是有些人說的那樣'轉產是找死,不轉產是等死',也不是有些人所想像的那樣左難右難,關鍵是要走對路子,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