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召開的全國農田化學除草工作總結會上,有關專家介紹了當前國內外化學除草技術研究和應用進展情況,蘇、皖、粵、川、冀等省植保站代表交流了'十五'期間農田化學除草工作的經驗。與會代表還就'十一五'農田化學除草工作和主要作物田適用除草劑品種及其應用技術進行了討論。
'十五'期間全國農田化學除草工作成效顯著。'十五'期間,化學除草技術的推廣應用,優化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增加了農作物產量,改善了農產品品質,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十五'期間,全國農田化學除草面積累計52.26億畝次,挽回糧食損失1200多億斤,節省勞動力投入100多億個工日,直接經濟效益1600多億元。雜草發生狀況調查和新的化學除草技術推廣等取得了顯著進展,一是進一步摸清了雜草發生危害情況;二是擴大了農田化學除草技術應用規模,'十五'期間全國雜草化除面積年均達到10.45億畝次,比'九五'期間年均8.11億畝次增加2.74億畝次,年均增幅達28.85%;三是優化了農田化學除草技術,包括一次性化學除草技術、適時施用除草劑技術、免耕化學除草技術、抗旱除草技術、新型高效施藥器械噴灑除草劑技術以及農田雜草綜合治理技術。
會議認為,當前農田化學除草工作還面臨著一些新情況、新問題:一是一些地方對雜草造成的農業生產巨大損失重視不夠,化學除草工作開展得不夠平衡;二是農田雜草種群演替頻率加快,難治雜草發生危害日趨嚴重,增大了化學除草工作的難度;三是抗藥性雜草種群發展較快,特別是水田稗草、麥田雜草播娘蒿、玉米田惡性雜草馬唐、長期使用百草枯地區的通泉草等均表現出明顯的抗性;四是施用除草劑的藥械普遍落后,農民仍普遍使用圓錐霧噴頭,噴霧不均,影響防效;五是農民安全使用除草劑意識缺乏,藥害事故發生頻繁,據初步統計,我國每年農作物藥害面積達3000萬畝,其中嚴重藥害面積超過500萬畝。 會議提出,今后幾年我國發展農田化學除草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鞏固水田化除,發展旱田化除,提升經濟作物田化除水平;強化安全,突出節本增效,全面提高我國農田化學除草技術水平。主要抓如下幾項工作:
一是加強農田草情監測。一要加強區域性雜草種群動態變化系統監測,掌握農田雜草種群演替的規律。二要針對一些除草劑使用時間較長,使用頻率較高的雜草開展抗藥性監測,為科學安全使用除草劑提供依據。三要開展雜草種群監測技術研究,不斷提高雜草監測技術水平。 二是加強化學除草技術推廣。(1)不斷篩選除草劑新品種。(2)積極示范推廣配套化學除草技術。隨著水稻免耕拋秧、直播等輕型栽培技術和旱育稀植的推廣,旱田作物的間作、套種、免耕、地膜覆蓋等耕作方式的變化,需要開發推廣與之配套的化學除草技術。同時,急待開發與推廣干旱氣候條件下提高除草劑防效的技術和安全、經濟、高效的一次性化學除草技術。要不斷完善和優化農田化學除草技術,因地制宜地制定化學除草技術操作規程,規范除草劑使用技術。(3)大力推廣先進施藥機械和噴灑技術。 三是加強藥害防控工作。(1)加強長殘效除草劑科學使用管理。各地區應因地制宜做好長殘留除草劑替代品種的試驗、示范與推廣工作。東北地區可重點開發、推廣春玉米、春大豆長殘效除草劑品種的替代;華北和西北地區重點做好小麥和夏玉米田長殘效除草劑品種的替代;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可重點做好小麥和油菜田長殘效除草劑品種的替代。(2)推廣安全、經濟、高效的除草劑品種。鑒于近幾年來在東北、內蒙古等地大豆田使用乙草胺安全性差、藥害重,應做好替代品種的試驗、示范與推廣工作。針對近年來除草劑使用中出現的問題,凡是要推廣的除草劑新品種,均應在當地經過農技推廣部門的試驗和示范,明確其防效、使用技術和對當茬及下茬作物的安全性后,方能大面積推廣,避免藥害的發生。(3)做好作物藥害事故處理。目前,發生農作物藥害主要是因除草劑應用不當。為了對藥害事故進行有效處理,各地應根據實際情況成立農作物藥害事故評估專業委員會或農作物藥害鑒定委員會等組織,對已發生的藥害事故實事求是進行評估,提出科學、客觀、公正的鑒定意見和處理建議,供有關部門參考。(4)搞好除草劑科學安全使用技術宣傳培訓。農田化學除草技術性強,近年來,除草劑新品種、新劑型大量增加,農民不易掌握、操作不當易產生藥害,因此要大力組織和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除草劑科學安全使用技術培訓,宣傳、普及化學除草知識,把農田化學除草技術推廣到千家萬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