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陜西渭南蒲城縣經銷商,在農資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當年在國有企業工作,開始接觸農資經營,后來給別人打工,再后來開始創業,成立了志偉農資農副商流中心。經過這幾年的打拼,創業的艱辛讓我更加熱愛農資行業,當然,過程中也摸索出了一點兒門道。很高興能借助《中華合作時報》的這個平臺和大家進行交流。
“絕密檔案”
外地人都覺得關中人的性格生、愣、倔,我們關中人身上確實有那股子勁頭。但是我們關中男人并不莽撞,我們也有溫柔的一面,也是粗中有細的。我們公司客戶檔案庫的建立,證明了我們的細心和耐心。
1989年,我剛參加工作,開始接觸農資,當時在蒲城的甜水井鎮。開始在公家企業工作的時候,只要倉庫有產品,就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根本不用跑市場。批發商需要貨,必須主動跑上門來,請我們吃飯,“批條子”,過年過節還把禮物送到家。那個年代做農資,是一個好差事。
后來企業改制,我們一下子都失去了方向,非常迷茫,不知道怎么做市場。我們那代人都經歷了一個痛苦的轉型,從計劃到市場,只有老農資人的觀念改變了,市場才能改變,整個大環境才能改觀。
隨著對市場運作方式的適應,我也感受到了農資行業的活力,于是決定自己創業,在蒲城縣的坡頭鎮開起了化肥門店。對農資行業的熱愛,一直支撐著我努力把自己的事業干好,當時的情形,可以用“工作并快樂著”來形容。
但是后來,農資的低門檻吸引了很多資金雄厚的非專業人士參與進來,競爭日益激烈。化肥品牌的數量也是年年遞增,特別是復合肥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基層市場更是短兵相接。找好品牌難,經營一個好品牌更難,把一個品牌經營好更是難上加難。我的市場維護和開拓也曾遇到了前所未有困難。
我認為,判斷市場行情是能否盈利的關鍵,但這還不夠,農資到了比拼服務的新時代了。于是買了一臺電腦,首先是從網絡上獲得更多國家的政策導向和價格信息,到后來,發現了客戶檔案庫的重要性。這是對終端服務中一個重要的環節。
用戶的態度和意見,對產品的銷售有著直接影響。因為農民有權不買不喜歡的肥料品牌,有權挑選適宜自己土壤特點的肥料,有權了解肥料的工藝知識,有權對肥料的配比、質量、效能、價格提意見。于是我挨家挨戶地跑農村市場,深入田間地頭,直到把問題解決為止。還定期到農戶家里走訪、調研,回來后進行整理研究,在自己的電腦上建立起了一個檔案庫,把每個用戶每年的種植作物、購肥情況、他們的意見,以及每年莊稼生長中遇到的問題一一錄入檔案庫,并對他們明年準備種植什么錄入檔案庫。檔案庫里詳細記錄了用戶每年的詳細資料,分類管理,以便及時跟蹤,就這樣堅持了幾年。現在檔案庫里的資料已經成為我們公司的“絕密檔案”。
我每年都根據他們的種植作物,對用肥和施藥提出自己的建議。我的細心得到了回報,終端用戶十分穩固,競爭再激烈,我的網絡也是無懈可擊。后來,我把店開到了我們縣城,成立了志偉農資農副商流中心。我的經營方式也給下級經銷商帶來了利益。
化肥店里的圖書館
不但農民需要農化知識,基層經銷商也需要農化知識,于是,我搜集了一部分農化教材和報刊,在化肥店的一角開辟了一塊地方,擺了個書架子和幾個小凳子。每次過書店,我總要帶回幾本新書,自己的圖書館也越來越大。每到購肥旺季的時候,排隊的農民和經銷商都可以在這里等候。農閑的時候也有人過來看書看報,圖書館成了我們經常交流農業知識的好地方。
不管農民買不買我的產品,我都希望有更多的人光顧我的圖書館,讓農民朋友學到更多的農業知識,讓更多的農民致富。只有農民致富了,我的付出才是真正得到了回報,我的心里才會踏實。
記者手記:
現在電腦在農村越來越普遍,很多家庭還能上互聯網。電腦豐富了我們的生活,給工作也帶來很多便利,互聯網還能給我們提供大量的信息。現在的基層經銷商也大都買了電腦,但是像黨志偉這樣把電腦和農民聯系起來的還是少數,這正是他的獨到之處。
黨志偉從村級經銷商發展到縣市一級代理商,憑的不僅是他的那股干勁,更多的是他的細心和耐心。電腦檔案里裝的不只是農民的資料,還有黨志偉的真誠。他把農民放在了心里。
黨志偉口述 本報記者王旭波 通訊員趙鐵鋒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