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藥行業長期以來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由于不少企業盲目擴能,使市場供大于求矛盾日益突出。筆者認為,調控農藥產能已經刻不容緩。
目前,我國有農藥企業2000多家,其中以分布廣的小企業居多,而且大多無創新能力,市場上某個品種銷售一出現好形勢,往往容易一哄而上,使產能迅速膨脹。比如草甘膦,由于市場需求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就引發了國內許多企業的投資沖動。2004年全國草甘膦產能為15萬噸,2005年就達到了20萬~25萬噸,2006年則上升到了30萬噸,目前已形成供過于求局面。因為類似因素,目前吡蟲啉、毒死蜱、三唑磷、噻嗪酮、阿維菌素的產能也已大大高于市場需求。產能過大、同品種生產企業過多造成的產能過剩,帶來了很多弊端:在國內市場,陷入互相殺價的無序競爭;在國際市場,因我國許多農藥產品在發達國家還沒有取得進入許可證,只能以原藥形式出口,國內企業可獲利潤微乎其微。
據統計,2005年我國農藥產能為100.9萬噸,比2004年增長20.3%,而國內總需求量為35萬~40萬噸。由于農藥開發向高效和超高效方向發展,未來單位農田施藥量正在呈現降勢。因此,在供大于求的情況下,若再盲目擴能,我國農藥企業面臨的投資和成本風險將加劇。比如,國內現有34家吡蟲啉生產企業,2004年總產能為3500噸,1條年產100噸吡蟲啉生產線需要投資500萬~600萬元,生產成本已達8萬元/噸,而目前吡蟲啉的市價為10萬~11萬元/噸,已是幾年前的1/10。一些中小農藥企業,內部消化能力本來就十分脆弱,擴能后一旦原材料價格上漲而產品價格下跌,經濟效益就會大幅下滑,甚至可能面臨停產倒閉。
部分業界專家認為,如果不能迅速有效地調控產能增長,我國農藥行業必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市場形勢。因此,國家應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制定并完善限制新增產能的政策措施。筆者認為,現在還在盲目追求擴能的企業應改變傳統觀念,早做調整。首先,擴能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而目前獲取利潤的最有效途徑恰恰已不是擴能,而在農藥制劑質量和品牌方面。如2003年我國出口農藥金額達7.3億美元,大多是高質量原藥,而進口農藥總額1.34億美元,大多是高附加值制劑。目前我國平均每種原藥只能加工4~5種劑型,而國外1種原藥可加工成十幾種甚至幾十種劑型。在近期競爭中,已主要表現在制劑質量和品牌方面。但是,國產農藥制劑質量仍相對較差,難以進一步參與國際競爭,提高制劑質量已是當務之急。其次,國內企業應把眼光放在具有國際競爭潛力的主導農藥品種方面,即開發替代高毒殺蟲劑新品種、新型水田和旱田除草劑、水果蔬菜用殺菌劑及可增加產量、提升植物營養成分的新農藥,這遠比片面擴能更有意義。再次,中小企業應在現有占市場份額80%的專利過期農藥品種上下功夫,進行技術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