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江蘇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總指數為101.7,即農資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1.7%,漲幅比上年減小了5.2個百分點,創四年來農資價格漲幅的最低。表明政策調控發揮了效能,連續大漲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前三年漲幅分別為1.9%、12.3%和6.9%。與漲價前的2002年相比,2006年的絕對價格水平高出24.4%,處于歷史的最高點。
一、影響農資價格漲跌的主要因素
2006年農資市場一改往年化肥價格左右大勢的格局,呈現出多元化因素共同影響的局面。
1、化肥價格首現拐點
2006年化肥價格同比下降0.3%,漲幅比上年回落11.6個百分點,對總指數的影響力減小5個百分點。前三年,化肥價格漲幅分別為1.6%、13.8%和11.3%,在累計大漲28.7%之后,2006年化肥價格首次出現拐點。
2、產品畜價格先跌后漲
2006年產品畜價格的走勢與消費市場的肉禽蛋價格完全同步--上半年跌,下半年漲。全年平均下跌9.7%,影響總指數下跌0.7個百分點。
3、飼料價格穩中有降
受牲畜和禽類飼養量大減的影響,2006年飼料供應大多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之中,各月的同比漲幅有10個月為負增長,雖然最后兩個月轉負為正,但全年平均價格依然下跌2.7%。
4、農具價格全面上漲
農具分為三類:手工農具、機械化農具、半機械化農具。2006年三類農具的價格漲幅分別為:2.4%、0.9%和30.4%。半機械化農具也是所有農資中漲幅最大的。
5、種子價格高位運行
種子是特殊糧食,但其價格變化卻超出糧食之外。2006年全省種子價格始終在高位運行,一年中有10個月的同比漲幅為兩位數,全年平均上漲11.2%。
6、農業生產服務價格異軍突起
農業生產服務包括排灌費、機械作業費等。2006年農業生產服務價格同比上漲5.9%,僅此一項就拉動總指數上漲0.4個百分點。
二、漲跌原因分析
(一)上漲動力
1、需求增加,拉動農資價格上漲。2003年,糧食價格出現一波大幅上漲行情,其后又持續三年小幅盤升,四年累計上漲45.1%,從而激發了農民增加投入的熱情。期間,國家出臺的'兩減免、三補貼'惠農政策,更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生產實現總產和單產連續三年增長。2003年全國糧食產量43069萬噸,2004年46947萬噸,2005年48402萬噸,預計2006年將突破49000萬噸。糧食產量和種植面積的持續增加,必然要求農業生產資料的跟進,從而拉動了農資價格的上漲。
2、煤電油運成本增加。煤、電、油、運支出的增加是相關生產資料成本上漲的直接原因。如,從2006年7月1日起,江蘇省工業用電價格每千瓦時提價1.9分,農資生產成本相應加大,加上汽、柴油價格的上漲,運輸成本上升,使得農資價格隨之上漲,農具價格的大漲即屬此類。
2006年原油價格的大漲,對農資的影響面更廣。主要有:農藥漲1.9%,農用機油漲14.3%,農用薄膜漲2.1%等。
3、農業生產服務價格上漲。據江蘇省10個縣農資價格監測點價格顯示,在夏忙季節,排灌費平均上漲10%―20%,機械作業費上漲20%,而收割費用,部分市縣漲幅甚至超過了30%。
(二)回落因由
1、基價高。經過前三年的連續上漲,2006年年初的農資價格已經處于比2002年高出22.3%的基礎之上,所以,上漲幅度漸小是理所當然的。如下圖所示,四年來,農資價格總水平越走越高,特別是2003-2005年,更是經歷了兩年急速上升過程,并站在很高的位置上,所以2006年呈現出平緩的增長態勢。但畢竟還在上漲,雖然上漲趨勢比較緩和,其絕對價格水平卻為歷史最高。
2、政策好。對主要農業生產資料的生產行業實行優惠是政府的一貫政策。近年來,政策力度進一步加大,從而對平抑農資價格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免征尿素產品增值稅,對化肥產業用電實行電價優惠、運輸免收鐵路建設基金等等,這些措施直接刺激了化肥產能的增加。
3、供應增。利潤增長、政策優惠,提高了生產企業的積極性,主要農資產量快速增長。據《中國統計年鑒》資料,2003-2005年,化肥和農藥產量連續大幅度增加。其中化肥每年遞增15.5%,農藥每年遞增22.3%。另據官方資料,2006年1―9月全國化肥產量同比增加6.5%,農藥產量同比增加24.3%。與此同時,進口量也有較大的增加。2003年以來,化肥進口量平均每年遞增7.3%,農藥進口量每年遞增13.7%。
另一方面,使用量的增長則相對平和。以江蘇為例,2003年以來,化肥使用量每年遞增0.9%,農藥每年遞增8.4%,均大大小于生產量和進口量增幅,供給和需求也因此在2006年基本達到平衡。
2、因化肥和農藥具有全國大流通性質,所以生產量和進口量采用全國數據,資料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使用量數據沒有全國資料,所以采用江蘇省數據。理由是:使用量增減趨勢各地基本相近,用一省數據可以說明問題。資料來源于《江蘇農村統計年鑒》。
三、漲幅雖然減小,農民負擔依舊
由于農資價格處于歷史的高點,所以,雖然漲幅不及前三年,但農民的付出還是最多的,并直接影響了農民的收益。
幾年來,農民人均農業生產支出增長速度明顯快于農業經營收入的增速,使得投入產出比逐年下降。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農資價格的快速上漲是重要原因之一,否則效益將有明顯提高。從絕對值看,2006年農資漲價使農民人均多支出19.9元,雖遠低于前兩年,但與2002年相比,人均多支出233.4元,為歷年最高。而收支比卻為五年來最低,比最高年份2002年整整降低了1個點。也就是說,在相同的條件下,2006年農民每投入100元,其產出的效益比2002年少100元。
需要警惕的是,受高利潤誘惑,化肥和農藥等農資生產企業盲目擴大產能的現象已有端倪。從目前市場的供求情況看,已經基本處于平衡狀態。今后的生產只要與需求保持同步即可。但據預計,2006年化肥和農藥產量將達到5515萬噸和143萬噸,化肥比上年增加6.5%,農藥增加24.3%。在消費量沒有很大變化的情況下,這樣的增幅將造成明顯的過剩。
可以預測,未來一年內,若沒有特別重大的因素,化肥和農藥等主要生產資料的供求關系將可能逆轉,農資價格指數將繼續緩慢走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