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0年的755萬噸,到2005年的1707萬噸,再到2006年的逾4000萬噸,已超過需求總量的30%~50%……一連串數字表明,近年我國復合肥已進入非理性擴張階段,整個產業的惡性競爭已初現端倪。
業內人士指出,相對于快速增長的產能,市場需求增長則相對緩慢,導致供大于求狀況加劇。 由于資源限制和銷售價格的走低,復合肥行業利潤正逐年下滑,2006年復合肥全行業虧損面達40%左右。據估計,今明兩年,國內高濃度復合肥的產能增幅仍將保持在20%以上。然而,來自有關部門的統計,我國近年復合肥實際需求量的增幅僅在4.3%左右,需求與增長相差懸殊!
三元復合肥產量6年翻兩番
近年,由于國家提出“提高化肥復混程度,大力扶持高濃度復合肥”產業政策,氮、磷、鉀三元復合肥產量快速增長,從2000年不足800萬噸/年,發展到2005年的1707萬噸/年,6年間翻了兩番。據悉,“十一五”期間磷酸基氮、磷、鉀三元復合肥還將新增產能650萬噸。到2010年,我國磷酸基高濃度氮、磷、鉀三元復合肥將達到1900萬噸,市場肯定會過剩,非理性競爭將更加激烈。
當然,國產復合肥產能上升,致使進口復合肥數量減少。1998年,我國復合肥實物量進口達到805.5萬噸,此后開始出現負增長,主要是因為國產復合肥產量的持續增加和質量提高,滿足了國內需求,降低了進口肥的競爭力。不過,到2006年上半年,從復合肥產銷情況來看,各生產廠家庫存上升,盈利下滑,中國復合肥市場正式呈現飽和狀態。然而,復合肥產業的擴張并未得到“急剎車”。據中國磷復肥協會的統計,到去年年底,僅中國磷復肥協會會員單位的復合肥產能達2000萬噸,加上非會員單位產能起碼超過4000萬噸! ‘a能擴大難掩技改滯緩
盡管產能迅猛擴張,但生產技術進步異常緩慢。自1993年“紅日型”氯化鉀低溫轉化硫基氮、磷、鉀生產技術發明以來,硫基復合肥生產始終難以突破含量和比例受限等技術瓶頸。即便是近兩年的高塔造粒技術,也是國外早已使用的技術,只是在產品成粒方面與滾筒、轉鼓造粒有所區別,但產品內在質量并沒發生化學方面的變化,硫基氮、磷、鉀技術進步緩慢。
此外,目前復合肥產業區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黃淮和華北地區。2005年,山東、江蘇、湖北、河北等四省的復合肥產量占全國總量的77.8%,這些省區同時也是主要的銷售區域,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江蘇和廣西六省區復合肥用量占據全國總用量的50%左右。這些地區生產的復合肥除在當地銷售外,還有相當大的數量銷往省外其他區域。然而,如要購進原料和其他地區生產的復合肥,對物流能力要求較大,物流成本較高。
利潤維持較低水平
目前,大多復合肥企業各自為戰,產品同質化嚴重,供應量激增,正處于由盲目競爭向核心能力競爭過渡階段。在今后發展過程中,復合肥價格還將會在成本線附近徘徊,利潤維持較低水平。今后復合肥產業要改變增長方式,在走集約化發展道路的同時,要嚴格制止盲目投資。
特別是大型企業在今后的發展中,要改變重產量、利潤,忽視質量、產品結構、技術含量和環境污染的增長模式,同時要縮短運輸距離,降低運輸壓力,減少物流成本,提高綜合效益。此外,企業還要不斷提升營銷水平,讓復合肥行業逐步進入品牌營銷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