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國家發改委出臺了《改革和完善化肥價格調控機制的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要堅持化肥市場化方向,全面放開價格;取消化肥生產享受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建立對農民直補制度;通過建立化肥儲備制度和控制化肥進出口,調整化肥市場供求,穩定市場價格。據悉,發改委的改革方案在取消對于化肥行業的優惠措施上,擬采取“漸進式”方針,分三次取消對化肥生產的優惠電價;取消對化肥鐵路運價的優惠政策,但仍免繳鐵路建設資金;在能源價格實施改革,取消價格雙軌制的同時,取消對化肥生產用天然氣的優惠價格。優惠取消后,化肥行業的所有企業都將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企業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外資有優勢,但并不說明在中國的地盤上就一定是贏家,真正的贏家還是適應了市場、抓住了機遇的人。外資并非洪水猛獸,中國企業也并非弱不禁風,經歷了5年市場風雨考驗的化肥企業認識到,市場畢竟還在自己手中,關鍵是在這種大變革的時代如何強化自身。
國內大多數化肥企業是在計劃經濟時期的供銷體制下產生并發展起來的,無論是在產品、經營模式、技術服務,還是在資本上,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都有相當的差距。對于分銷市場即將向外資大門洞開,業內普遍認為,國內企業應該練好內功,建立起成熟堅固的廠商關系,與外資企業同場競技,甚至可以利用外資的資金優勢,讓自身的“本土化經驗”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實現雙贏甚至多贏。也有一種觀點認為,目前由于國內企業參與化肥的分銷,都要單獨設立小而全的銷售機構,運營成本很高,長此以往將難以支撐,不如讓出這塊市場,使生產成本降下來。
中科院資深專家、原化工部副總工程師陳冠榮站在戰略的高度對化肥行業的走向做出分析后指出,化肥涉及到國家的糧食安全和政治穩定,因此也是一種戰略性的商品。多年來,國家對化肥行業的投入很大,而企業效益甚微,但仍不得不為之,這里面既隱含著國家從政治層面上的深謀遠慮,為了保證國家的獨立自主地位,化肥、糧食必須主要依靠國內自給;同時也包含著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和補貼。此外,我國化肥消費量占世界消費量的30%以上,居世界第一位。如果說因為我國化肥工業競爭力差,改為主要仰賴國外,不僅國際市場上沒有那么多貨源,而且也會促使肥價暴漲。由此可見,化肥還具有一種很特殊的商品屬性。從長遠來說,化肥市場化是一個方向。但這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系統工程,要進行充分調研,循序漸進,不要急于求成,在相關配套條件不具備時不要貿然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