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由脫硫專家對國內化肥企業脫硫情況的調查,近日引起了化肥和環保人士的關注:目前我國化肥企業凈化脫硫普遍存在裝置能力偏小,負荷過重,脫硫效果差等問題,嚴重影響到化肥企業生產發展和環保責任。
今年上半年,一支由國內有關脫硫專家組成的調查組,用了近半年時間,先后對山東、河南、安徽、山西、湖南、湖北、云南、貴州等省的20多家中小化肥企業脫硫情況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調查組組長、全國化工合成氨設計中心站副主任委員徐京磐告訴記者,他們在調查中發現,接受調查的化肥企業普遍存在裝置能力偏小,脫硫負荷過重的問題。他說,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對氮肥行業來說脫硫是很頭疼的事。以小氮肥行業為例。以前小氮肥行業有20項工藝指標,其中16項與凈化有關。這個“凈化”內涵主要反應在脫硫上,因此企業也產生了許多脫硫辦法。而從80年代底90年初開始,人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兩煤變一煤”,比較多地強調能量平衡,實現合成氨生產蒸汽自給的技改上了。近年來,隨著優質煤供應緊張,化肥企業開始廣泛使用劣質煤和含高硫煤,而脫硫裝置未作大的改造。這樣,普遍存在負荷過大現象,脫硫問題日益嚴重起來。
這次調查還發現,氮肥企業普遍存在脫硫塔因堵塞而阻力過大的問題。專家指出,雖然隨著催化技術的發展,許多新型脫硫催化劑已經具備清塔洗堵的能力,使堵塔現象得以緩解,但由于企業的工況、操作和管理等原因,堵塔現象已經成了脫硫不力的關鍵點。
脫硫不力給化肥企業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導致設備腐蝕,生產不穩定等,而更大的困擾在于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隨著我國對環保要求越來越高,國家對于脫硫治污越來越重視。“十一五”期間,國家不僅對電廠提出2010年排放二氧化硫不超過2005年目標的硬任務,也對化肥企業采用先進凈化合成技術,包括高效率、大型化的脫硫脫碳技術的開發使用提出了要求。作者:姜小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