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8年氯化鉀進口大合同的簽訂已經兩月有余了,氯化鉀的行情真可謂是“一雪前恥”,不但未曾像以往般大合同一明朗便回落,反而漲了又漲,似有些一發而不可收拾之勢。一般阿杜都是在大合同簽訂前寫個一兩篇的預測,定了后再寫一篇影響分析了事,這一次卻不按常規又寫一篇,是為氯化鉀大合同的“再再解”。
先來簡要回顧一下這一次大合同的特點:其一,簽訂時間比前兩年晚了兩個月,且晚于印度簽訂;其二,價格大漲60美元/噸,且再次與印度到岸價持平;其三,各家簽訂時間參差不齊,且供貨時間期限也不同,多只簽到2019年6月30日,甚至有只到今年年底者。
阿杜以為其影響主要有兩點:一是給了漲價的理由,大漲60美元/噸意味著進口氯化鉀成本明顯上升,而國內氯化鉀價格向來是以進口鉀為主導;二是埋了再漲的伏筆,只簽半年的合同就意味著供應商貨緊,對后市仍有強烈的再漲意愿,使下一次大合同談判我方未談而先衰。(當然事情總是在發展變化著的,阿杜要提醒大家:國際供應商謀劃的很不錯,但畢竟還有半年的時間,在我國需求十分低迷、國際行情也存變數的情況下,未來是否就按照他們的計劃發展,這是不一定的。)
有人說這一次大合同前前后后只簽訂了400萬噸左右,而去年進口量接近800萬噸,這是不是意味著進口量會大減,供應會緊張,價格一定會再漲呢?其實“400萬噸”與“800萬噸”有著一定的可比性,但非絕對。首先,每一年報道里的大合同簽單數量之和與全年總進口量相比都完全不在一個水平上,實際進口量一般都會遠大于報道所公開的簽單量,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很多,比如固定+可選的形式、比如一些未公開的訂單或訂單細節、比如發貨的延遲或船期的延誤等等。其次,這一次簽訂的可以說只是半年期合同,下個半年會簽多少還不一定,若按照平均量假設,那么半年400萬噸比一年800萬噸可并不少。第三,順著上面第二點繼續深入,因為加鉀、烏鉀兩大供應商只表示供貨到年底,但明年上半年他們顯然又不可能放棄中國市場,所以不管是再簽還是續簽,先不談價格問題,其數量肯定會有所增加,也就是說大合同真正簽單量應該會遠超400萬噸,只不過進程復雜了些,或者所謂2018或者2109年大合同在叫法上可能會有所交叉而已。
說到這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放心一些了呢?抱歉,其實上面只是想說“400萬噸”與“800萬噸”沒有絕對的可比性而已,下面筆者也做了一個數據對比,看上去應該能更直觀也更值得參考一點。請先準備好,數據會有點沖擊哦!
從上圖海關數據可見,近些年每一年的第四季度到第二年的上半年,共三個季度的氯化鉀總進口量差不多都在650萬噸左右(其實尤其是上一年的四季度和下一年的一季度這半年的時間,該數字就已達到500萬噸左右),這也恰恰反映出了冬儲、春耕的重要程度。
今年10月份的進口量只有32萬噸,有相關機構初步預計11、12月份氯化鉀進口量分別也只有30多萬噸和60多萬噸。那么假設這120多萬噸氯化鉀都是前期大合同的遺留,那么再加上新簽的明年半年大合同的400萬噸,氯化鉀供應量仍比正常年份少了130萬噸左右的。更何況,加鉀、烏鉀只簽到今年年底,人家那90萬噸怎么也得剔除出去而算在第四季度的120萬噸的數量里吧?如此一來,供應量就可能少了220萬噸!而130萬噸都已不是小數目,那220萬噸又是什么概念呢?另外,有沒有考慮到鹽湖股份庫存的減少,以及整體青海氯化鉀產量的減少呢?最后把這些想到的都加起來,又是什么樣的概念呢?
因文章篇幅有限,暫時先“嚇”到這里罷,抱歉。這一“再再解”并不徹底,又恰逢鹽湖鉀肥發布了12月份價格將漲的消息,所以下一篇稿件里結合著大合同解讀與鹽湖漲價等事宜阿杜將為大家壓壓驚,其實市場仍有轉機,高價未必絕對哦!咱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