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一次,氯化鉀漲了又漲,管你淡季旺季,任你不斷質疑。眼看著秋季市場進入高峰期,再過不久又是一個小淡季,之后的冬儲市場會怎么啟動?連漲4個月漲個沒完的氯化鉀,是秋后的螞蚱蹦不了幾天了?還是打不死的小強會繼續漲下去呢?
據中肥網統計從5月中旬到現在大概四個月的時間進口氯化鉀主流報價的漲幅達到了300元左右(噸價,下同),目前港口62%白粉、白晶的高端報價有個別貿易商已經喊至2500-2520元,長期大客戶采購價格也很難再低于2450元。另外,自從8月下旬開始東北港口進口60%大紅顆粒鉀的報價達到2500-2550元以后,華東、華南港口大顆粒價格也一直逐漸追漲,目前華東港口市場報價也達到了2450-2500元水平。
氯化鉀的價格高不高呢?我們來算一筆賬。前不久印度率先簽訂了新的大合同之后,我國的大合同談判雖然還是難以確定何時簽訂,但漲幅已經有了大概的判斷,既然我們是在探討“高不高”的問題,那就做最壞的打算,假設我們也是290美元到岸。那么,按照6.85的匯率,加上關稅、增值稅、港雜、包裝、運營等一系列基礎費用,港口60%紅鉀和62%白鉀的理性售價應該在2350-2400元左右,而現在港口60%紅鉀和62%白鉀的主流報價是在2300-2450元左右,基本是對應著的。也就是說,不考慮市場大環境等產品溢價因素,當前的進口氯化鉀價格已經達到了高端預期水平;如果大合同談判能繼續獲得“世界洼地”的成果,那么當下的氯化鉀價格就是已經偏高了。
當然,我們不能如此簡單就給“高不高”定性了,在通貨膨脹的預期下(注意,這里是市場人士的預期,盡管這其實已經是很普遍的,但是政府部門一直在表示風險可控,并提醒提防回落風險),市場的需求量(可能是實際量,至少是預期量)或將增加,這使得氯化鉀并不是沒有再漲的可能性。尤其是在國產鉀減量的情況下,上面的可能性還會被放大。現在,一來大合同未簽、港存偏少,二來上半年國產鉀減量、下半年能追回多少還未知,三來通脹預期可能導致需求、至少是預期需求增加,自然很多人愿意賭漲,而賣方賭漲的結果自然是惜售,于是隨著貨源的減少,價格便不斷再漲。
那么風險呢?主要來自于實際需求,其次是到貨速度,第三是成本。先說成本,大合同眼下還未確定,上面只是說了最高預期,但其實也并不能排除也漲50美元或是只漲40美元的可能性,畢竟國際產能也是過剩的、供應商內部的競爭壓力或將升級、中國市場的需求和自給潛力都是不可忽視的,只要大合同價格低10美元,那么氯化鉀成本下降的空間就多70多元。況且,我們還一直沒有提“返利”這個東東呢?
“需求”只能是事后諸葛的,先期只能有個大致預期,一般可以把近年的表觀消費情況拿來做做參考。雖然玉米、大豆等價格有上漲,但是多地受災也使得部分地區資金緊張,而環保壓力是全面的,上下游都要收到影響,再考慮到化肥施用零增長、施肥結構調整、種植面積及務農人數的變化,綜合看在實際需求上是不建議往增多的方向去考慮的,反倒是剛需減弱才更讓人懷疑。那么1-8月份氯化鉀進口量約500萬噸,全年氯化鉀產量預估至少在600萬噸左右,而近年來9-12月進口量在263-382萬噸不等,因為大合同還沒簽所以我們把今年此時間段的量預估在200-300萬噸,因此預計氯化鉀供應量至少可以達到1300-1400萬噸。這個數字還算是一個比較安全的數字。
如此一來未來影響氯化鉀走勢的、大家需要密切關注的就是到貨速度。而到貨速度其實包含著兩點,一是大合同簽訂的數量及到貨速度,二是國產鉀的生產恢復和發運。這些暫時也都是不確定的,需要邊走邊看的。只能說一旦簽單多、到貨快,國產鉀減量程度減輕、發運正常,那么氯化鉀跌價的可能性就會變大。
看官們應該發現了,綜上所述其實現有的市場因素下氯化鉀價格的漲面是比較大的,而擔憂都只是來自于還不確定的方面,在于遠期,明春旺季時再跌不是不可能的。如果按照當下港口氯化鉀2400元的均價來看,未來上下波動的空間其實都會有一兩百元。面對各種不確定,化繁為簡的做法就是,短期有需求就買好短期的需求,沒必要再糾結等待;做長期儲備的話其實最好還是再等等,不用太著急,即使“心癢癢”拿貨了,后面也要適當地見好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