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打蛇要打“七寸”。農資打假也要打在“七寸”上。農資打假的“七寸”在什么地方呢?就在生產環節,只要把制假的企業打掉了,農資市場上的假冒偽劣產品才會減少甚至消失。
近幾年執法部門一直在加大打擊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的力度,但市場上為什么還會不斷出現新的假劣產品?筆者認為,這與一些執法部門只重打擊售假,忽視制假環節有很大關系。筆者呼吁執法部門在打假時要將工作重心前移,打在生產環節上。
中國農村地區經銷農資產品的門店可謂是多如牛毛,且非常分散。而現實中執法部門的力量畢竟有限,執法人員不可能放下手里的所有工作,每天蹲守在各家門店。在人力、物力、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打假工作如何取得最大成效?筆者建議要集中優勢兵力向制假環節亮劍,從源頭上打掉假冒偽劣農資產品的生產企業后,下游經銷、零售環節自然就失去了供貨來源,打假工作才會事半功倍,從而打破假冒產品屢禁不止的怪圈。
近些年,執法部門在打擊假冒偽劣農資產品銷售過程中遇到了不少新情況,使得打假工作步履艱難。一條街上的幾家農資門店表面看似乎毫無相干,各做各的生意,但實際上彼此之間難免“互通有無”,前腳執法車一到,遠處的店鋪足不出戶就能得到消息。經營了多年農資生意的老板們對貓捉老鼠式的檢查并不陌生,敢于將假劣產品堂而皇之地擺在店內銷售的人畢竟是少數。因此,無論提前打招呼還是突然襲擊,執法部門到經營農資產品的實體店里進行檢查是無可厚非的,但打假工作不能僅僅停留在這一步。
對于是否銷售假冒產品這個問題,不少基層門店的老板常常無奈地解釋說:“真沒有!”正所謂樹大招風,實體門店非常顯眼,自然成為了執法部門的重點“照顧對象”。而據知情群眾反映,為了逃避監管,一些生產假劣農資產品的企業更偏愛迂回的銷售方式,即經銷商們常提到的“直銷”方式,產品出廠裝車后直接運到村里賣,打一槍換一各地方。這種現象在一些地區已經存在很多年,且有愈演愈烈的態勢。造假企業不愿意將貨發到門店就是為了避免撞到槍口上,而如果再僅僅盯著門店檢查,今后執法部門恐怕連假貨都很難找到了。
現實中,一些執法部門查處到假劣肥料后的做法顯得有些簡單,結果大多以罰款、沒收收場,似乎倒霉的永遠是銷售者,生產企業總能安然無恙。筆者呼吁執法部門在查處到假冒偽劣產品后千萬不能圖省事,一定要窮追不舍,直到找到相關的生產企業,只有這樣才打到了假冒偽劣產品的“七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