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生趨勢
根據去秋殘蝗基數和今春蝗卵調查結果,結合氣象、生態等因素綜合分析,預計2018年東亞飛蝗(夏蝗)在我省為偏輕發生,永濟、芮城局部有發生高密度點片的可能;發生面積28.5萬畝,需防治面積10萬畝,發生面積和發生程度與常年接近;蝗蝻出土盛期在5月中下旬,防治適期在6月上中旬。土蝗在我省北部常發區為中等、局部偏重發生,發生面積228萬畝,需防治面積76.8萬畝,總體發生程度接近上年;主要發生區域在大同火山群、朔州洪濤山沿線和滹沱河沿岸;蝗蝻出土盛期在5月中下旬,防治適期在6月上中旬。
二、預報依據
1、蟲源基數
東亞飛蝗秋殘蝗2.5萬畝,低于近五年均值。東亞飛蝗春季挖卵調查600個樣點,有卵樣點5個,有卵樣點率0.83%。平均蝗卵密度為0.38粒/m2,低于上年和近五年均值。最高蝗卵密度為54粒/m2,低于上年和近五年均值。蝗卵越冬死亡率為8%,明顯低于上年和近五年均值。土蝗秋殘蝗面積130萬畝,接近五年均值。3月下旬挖卵調查樣點135個,有卵樣點28個,多集中在大同、朔州,卵越冬死亡率為6.8%,低于近五年均值;每平方米平均卵粒數為20.7粒,低于上年和近五年均值,最高為78粒,明顯低于上年和近五年均值。
2、氣候條件
據山西省氣象臺預報:2018年全省東亞飛蝗發生區降水量與常年同期比,5月份偏少2~4成,6月份運城西部偏多1~2成;土蝗發生區5月份除大同東部偏多外,北中部大部降水偏少2~4成,6月份北中部大部降水偏少1~2成。月平均氣溫,5月份大部分地區較常年偏高0~1℃,6月份北、中部較常年偏低0~1℃。5月份偏高的氣溫有利于蝗卵發育,北部干旱的氣候條件有利于土蝗加重發生為害。
3、生態條件
桃花汛期,我省東亞飛蝗主要蝗區過水面積在6萬畝以上,對蝗蟲的發生有一定不利影響。近年來黃河灘涂加速生態改造,農田面積擴大,玉米、小麥等喜食作物增加,對東亞飛蝗適生環境有一定破壞,但也為東亞飛蝗的發生提供了食源,加之三門峽大壩調水調沙,造成嫩灘、雞心灘、夾河灘增多,濕地面積增加等因素形成新的蝗蟲適生地,對蝗蟲發生高密度點片有一定影響。我省北部土蝗區夾荒地面積較大,高密度蝗卵點片明顯偏高,為局部重發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防控建議和措施
各級農業部門要加強對蝗蟲防控的組織領導,加大蝗情監測力度,及時發布預報,研究制定防控計劃,做好分類指導工作。各蝗區要按時建立值班與蝗情報告制度,及早準備防蝗物資,組建防蝗專業隊伍,培訓防蝗人員,爭取防蝗工作的主動權。
1、生物防治技術:主要在中低密度發生區(飛蝗密度在5頭/m2以下和土蝗密度在20頭/m2以下)、湖庫及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使用蝗蟲微孢子蟲、球孢白僵菌、苦參堿、印楝素等微生物農藥或植物源農藥防治,使用蝗蟲微孢子蟲防治時,可單獨使用或與昆蟲蛻皮抑制劑混合進行防治。
2、生態控制技術:內澇蝗區結合水位調節,采取造塘養魚、養鴨,改造植被條件,抑制蝗蟲發生;河泛蝗區在嫩灘搞好墾荒種植和精耕細作,減少蝗蟲孳生環境,降低其暴發頻率。在土蝗常年重發區,通過墾荒種植、減少撂荒地面積,春秋深耕細耙(耕深10~20厘米)等措施破壞土蝗產卵適生環境,壓低蟲源基數,減輕發生程度。
3、化學藥劑防治技術:在高密度蝗區和農田周邊發生區,要組織植保專業化防治隊進行統防統治,及時有效控制蝗蟲發生為害,確保實現“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為害”的目標。可選用馬拉硫磷、高氯·馬、阿維·三唑磷等農藥。集中連片區域,提倡進行飛機防治,也可使用大型施藥器械開展防治。重點推廣超低容量噴霧技術,在蘆葦、玉米等高稈作物田以及發生環境復雜區,重點推廣煙霧機防治,應選在清晨或傍晚進行。
注意:治蝗期間正值高溫季節,加強作業人員安全防護,防止農藥中毒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