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得到消息,2017年7月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全面啟動,石化聯合會已初步梳理出石化和化工行業符合國家發改委擬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的企業名單,涉及約2400家企業,占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總數的8%,占納入到第一階段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企業總數的1/3。而對于目前利潤持續下滑的肥料企業,碳排放問題,很可能成為壓在企業身上的又“一根稻草”。
對此,北京中華聯合認證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岑表示,作為碳排放大戶的化工企業未來面臨著巨大挑戰。在這場搶占低碳先機的大戰中,企業通過碳資產管理能力建設形成一支規范化、專業化、系統化的碳管理團隊至關重要。做好能力建設,為參與全國統一碳市場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將碳約束轉變為碳機遇。
對化肥生產企業來說,減少因化肥生產帶來的碳排放量、降低化肥制造環節的能耗,是其首要任務。國家設定碳排放權總量,會促使肥料企業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加大技術投資,短期內增大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增加管理成本。
對此,記者采訪了貴州開磷集團市場部部長阮國柱,他說:“對于化肥生產企業來說,目前的市場競爭已經很激烈,如果加上碳交易所增加的成本,小型企業很難支撐下去;大型企業的壯大發展也會受到限制。”阮國柱還介紹,開磷集團僅僅是投入在烏江渡區域廢水回收的成本一年就要三四億元。淘汰落后產能是一項長期的工作,而不是一刀切。基于此,阮國柱建議相關部門應該向企業提供先進、環保、低能耗的技術支持,使化肥生產企業能夠恢復良性競爭,并建議給所有企業、所有區域均等的碳權,多的買,少的則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