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化肥“零增長”政策逐步進入實施期,中微量元素肥料產品也迎來了重大機遇。行業人士認為,如何帶領行業融入主流產業是當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在市場新形勢下,不僅僅是產品技術的提升,更需要市場環境的優化和政策氛圍的營造。
8月18日,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中微量元素肥行業分會一屆二次理事會在蘭州召開,此次會議拉開了中微量元素肥料新一輪創新思維的序幕。作為發展早、起步穩的新型肥料,“兩減一控”的新形勢為中微量元素肥料行業注入了新的生機。
老瓶裝新酒:思路決定出路
盡管中微量元素肥料作為新型產品受到關注,但是由于產業規模小、難以形成合力、難以進入主流產品等“瓶頸”,導致中微量元素產業發展一直不溫不火。特別是作為配角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缺乏一個統領行業的清晰定位。
在肥料“零增長”農業政策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位“思路”,才是行業迎接新一輪發展機遇過程中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中微量元素肥行業分會會長李煒認為,今年相關部門頒布出臺的“土十條”“水十條”,為我國農業、土壤、水質生態可持續發展提出了重要指標。中微量元素肥料產業要站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重新尋找自身的定位。
中微量元素肥的發展,是對我國農業土壤修護、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中微量元素肥的重要作用越來越被重視、價值也日益體現,從而讓人們對農耕地土壤重新審視,這將提升中微量元素肥成為耕地修護和作物營養不可少的農業生產資料的需求。
“做標準”尚需另辟蹊徑
在農資行業曾經有“一流企業做標準”之說,這不僅展現了一幅行業競爭另類思路的怪象,更詮釋了企業急于占領規范產業制高點的迫切性。一個產業的規范無疑需要一個為產業量身定做的衡量尺度,對于即將邁出新步伐的老產業,中微量元素肥料在標準方面的迫切性自然不言而喻。
我國標準體制由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構成,在四級標準體制中,前三級均為政府標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發揮團體標準快速反映市場需求的作用。為了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目前增加了一級團體標準。”中標標準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一中解釋說,團體技術標準是支撐企業創新的重要平臺,是科研成果產品化、產業化的橋梁和紐帶。
行業召喚拉開了由行業組織牽頭做團體標準的序幕。2016年4月,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制定了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團體標準管理辦法,標志著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中微量元素肥行業分會可以按照協會確立的標準制定程序,自主制定發布。為此,2016年6月17日,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啟動了團體標準制訂工作,對于該團體標準名稱、技術要點、適用范圍、起草單位資質、參與起草人的資格、聯合發布單位、各單位的分工協作等問題進行了界定。
同時,為了確立行業總體發展的生態戰略思路,標準中也突出了對于土壤、生態等問題的關注。其技術核心有兩點:一是各中量、微量、有益元素肥中重金屬的含量界定。二是各元素肥中最高施用量的限度。《生態肥系列之中微量元素肥》團體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填補了我國在中微量元素肥施用量控制方面的空白。
當好“配角”也能紅
中微量元素肥料幾乎在每個企業的產品鏈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產量低、規模小也是企業現狀。對于土壤問題缺乏充分認識、沒有形成合力等思路問題導致行業發展“瓶頸”。
據有關單位對全國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調查結果表明: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微量元素缺乏,土壤中微量元素處于“中度缺乏”狀態。我國中、低產量農田占總耕地面積的70%以上,其中大部分耕地存在中、微量元素缺乏的問題。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廖宗文認為,復合肥過去30多年的普及和大量投入,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老底”大量消耗,導致土壤中的養分出現短板,大量化肥投入以及有機肥投入的不足,使土壤酸化繼而毒化嚴重,使中微量元素短板失去了傳統有機肥料的補充,加劇了養分失衡。
中微量元素肥料一直是肥料中的“配角”,但是現在“零增長”政策下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廖宗文指出,發展的關鍵首先在于技術上的提高;其次,中微量元素發展仍需造勢。“要營造整體氛圍,比如政策、登記、推廣問題。”此外,開拓市場就要以真正的農化服務帶動產品走向終端,廖宗文解釋說:“就是要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同時還要有一條龍配套服務。”在采訪中,廖宗文告訴記者,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發展大約十年為一個周期,2009年達到峰值。“我認為,中微量元素肥料大概還有十年的黃金時期。哪個企業看得準、有資金、有戰略眼光,就比別人跑得快。”
一個產業快速、健康的發展離不開各個層面的關注。作為行業領路人,行業分會已經著手實施轉變思維、做強產業的一系列戰略舉措。或許正像中國無機鹽工業協會秘書長馮永來說的那樣:中微量元素肥料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