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評論中提倡要重視農資自身的表達,以及對農民、市民的溝通,今天來說怎樣“表達自己”。農耕時代,先民們“稻花香里說豐年”“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農業那些事這樣就說清楚了。如今不斷吸收高科技后,農資行業變得有些“丈二和尚”;如果自己不俯下身去,農民恐怕是摸不著頭腦了。
最近為落實“土十條”行業做了不少宣傳工作。除了自身宣傳貫徹落實外,還需讓高大上的文件精神和專精深的專業概念走入尋常百姓家,這就需要一個平民化、接地氣的表達與溝通。比如在談到我國土壤污染情況時,人們會引用2014年4月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發布的全國首次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數據:“我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達19.4%”。點位超標率概念與專業的測量規程和標準聯系在一起。但面對公眾,從社會心理學的規律看,不易理解的概念和解釋并不能帶來溝通的理想效果,相反會加重對行業的誤解和狀況的誤讀。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前幾年南方出現鎘大米后,社會媒體將矛頭指向
化肥行業,磷復肥行業面臨空前壓力。中國農資傳媒立即派出記者奔赴南方,用事實說明鎘大米的出現主要是上述地區土壤中鎘等重金屬基礎含量高、有色金屬開采和排放污染、鎘等重金屬在酸化環境中活性增強易被水稻等作物吸收,為西南和中南地區的磷復肥產業辨明了是非。更重要的是,這個行為背后還有一個農資表達、溝通大眾的理念。我們的專業報道通過網絡、微信傳播,實現了對公眾的科普和解疑,對科學認識重金屬污染、開展綜合治理、減少對化肥的誤解是一個積極的推動。
“土十條”印發后,化肥行業將面臨新的審視與檢驗,這既是對行業轉型升級的積極推動,也是建設綠色中國增進民眾福祉的共同責任。我們要積極響應有效落實,又要建立一套積極有效的行業表達思維與范式。這不是危機公共的被動應對之策,更不是推卸責任的無知之舉,而是農資行業公眾認識有限的現實與現代社會即時傳播發達、負面輿論極易發酵特點碰撞背景下,行業應有的預見與應對。這些年,“爆炸西瓜”的以偏概全,“毒草莓”的無知驚悚,都曾讓相關產業的農民血本無歸。連帶也將
農藥化肥一棍子打死。這些發生在農業領域的“傳播慘劇”,已經一再用“血和淚的教訓”告訴我們,守護科學,主動溝通,有效管控認知危機帶來的風險是農資行業的必備“功課”,須臾不可廢棄。
人們常用一句話來談污染責任“誰污染誰治理,誰的孩子誰抱走”。可很多時候問題的廓清不像DAN認親一樣簡單。具體到農資行業,遇到環境問題,人們習慣上會從看得見、靠得近的歸因。加之社會媒體對農資的了解不可能特別精深,農資行業在環境問題上躺槍將會是大概率事件。因此,農資行業一方面要積極履行自己的責任,一方面要建立新的傳播理念和模式。我們相信,隨著人們對環境科學認識的加深,對農資行業了解的增加,公眾會更加理性地看待農藥化肥的作用。但這一切都離不開農資行業自身的表達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