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開發過度、污染加重,如何在資源環境的約束下保證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必須應對的一個重大挑戰。
功能性肥料
在“考驗”中脫穎而出
據報導,單一施用無機肥,造成土壤有機養分和微量元素缺失(有機養分和中微量營養元素對于改善作物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從而破壞了土壤養分的平衡并致使土壤質量變差。當前土壤重金屬污染是不能不正視的問題,我國耕地約有1.5億畝受污染,耕地質量堪憂,主要是重金屬污染。不僅導致土壤理化性狀最差,影響作物發育,降低耕地生物功能和生產能力,影響農產品的質量。加之我國農業種植結構單一,長期不合理種植導致土壤問題嚴重,部分地區土壤退化嚴重。西北地區水土流失及沙化、次生鹽漬化嚴重;東北地區黑土地貧瘠;南方地區紅黃壤酸化加劇;西南地區耕地粗骨化、石漠化。
現代農業追求的是節能、低碳、增效、綠色,而肥料是最大的農業生產資料投入品,關系耕地質量和土壤生態建設的質量保障,承載著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責任。化肥產業轉型升級重中之重在于營造化肥的去產能化,未來必須走質量代替數量的發展之路。一方面控制總量、去產能化。嚴格準入,原則不能新建;嚴格環保能耗不達標的退出機制。另一方面,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效率。產品向高效化、多樣化、功能化方向發展。測土配方肥、水溶肥、緩控釋肥、功能性肥料等值得關注。由此看來功能性肥料發展方向是在圍繞綠色環保和農業產能做文章,為生態農業作貢獻。
傳統肥料功能關注提供作物的養分,新型肥料則賦予了肥料更多新型功能。隨著功能的不斷增加和延伸,出現了水肥一體、藥肥一體、種肥一體、肥機一體等發展趨勢,這與現代企業需求的綜合比較服務相適應,推動了行業的進步,并成為構建和支撐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發展和不斷提高的重要方面。
綠色生態化
是未來發展目標
眾所周知,功能性肥料是當前我國新型肥料發展的關鍵。那么,新型功能型肥料一項多學科、多領域合作的系統工程,應該如何發展?功能肥料一般具有四個特點:其一,水溶、緩釋、把離子態的速效養分緩存在土壤當中,隨著作物的吸收再釋放。其二,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可以蓄能、增加土壤的保濕性、供肥能力。其三,提高肥料利用率,在水肥一體化的情況下,一般功能性肥料利用率可提升15%—20%左右。其四,改善農作物的品質,對作物生長產生很好的效果。
土壤健康對作物生長所產生的關聯作用不容忽視,很大程度上給予功能性肥料廣闊發展空間。作物生長不僅僅是一個單一養分問題,它關系到很多方面,比如說根系的健康問題、作物的病蟲害和營養吸收障礙的問題。所以未來新型功能性肥料的研發應該建立在更科學和系統的基礎之上,注重于功能的多元化、專業化、高效化、實用化以及對環境的友好。功能性肥料顧名思義,是指除了肥料具有植物營養和培肥土壤的功能以外的特殊功能的肥料。它應適合特定的土壤和作物,且不以特殊功能為重要目的。未來,功能性肥料的發展將面臨三個趨勢:一是綠色化或生態化的趨勢;二是專一化的趨勢;三是簡便化的趨勢。
產學研推
合力帶動產業發展
盡管目前從法律、法規上不允許在在肥料里面添加植物生長調節劑或農藥等,但現在科研及市場上均在探討,是否可以有條件地附加,因此功能性肥料標準的制定將是未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些標準包括土壤調理劑、有機水溶肥料、系列污染控制安全標準等)。制定標準的提前,首先是對現有產品進行再認識、再深化、再改造,企業需要明確產品改造后的機理并得到專家的認可,形成一定的市場規模,通過市場的實踐驗證和市場認可程度再確定管理方式。其次,企業研發過程要關注肥料的質量安全性,特別是對于一些廢棄有害物的使用。功能性肥料不鼓勵一個品種含太多功能,避免功能之間相互抵銷作用,因此未來應對廢棄物的使用陸續制定相應的強制性的、限定性的標準。
新型功能性肥料健康持續發展,需要政府、企業和科研力量共同努力。作為政府要給予政策支持,并加強監管和協調,作為企業要拓展思路,嚴格管理、抓好經營、把好質量價格與服務關;作為技術層面(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要力求創新,在節能、降耗、減污、增效上下真功夫,不斷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農化服務。同時要切實重視“兩化”融合,信息化、工業化深度結合的核心是以信息化支撐,追求可持續發展模式,例如農資電商等新型商業模式、行業大數據應用、行業監督及產品追溯系統、智能工廠示范工程。借力“一帶一路”戰略,加快化肥行業“走出去”步伐,構建互利雙贏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