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互聯網+”概念興起,農資行業聞風而動,傳統農資生產企業、傳統流通企業、電商平臺公司等紛紛布局農資電商,開啟了我國“農資電商元年”。
樂觀者對農資電商寄予了根治行業頑疾的希望:品牌農資生產企業可以通過電商平臺直接將優質產品賣給農民,一方面降低了價格,讓利于民,另一方面切斷假冒偽劣農資的入口、淘汰落后產能,實現行業良性發展;通過互聯網金融為農民提供小額資金支持,破除“農民欠零售商、零售商欠經銷商、經銷商欠企業”的賒欠怪圈;通過整合農技專家和“土專家”為農民提供病蟲草害在線診斷和施肥用藥指導服務,解決長期以來農技“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愿景如此美好,質疑聲音卻也不小: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初具規模,但農民小戶分散經營依然占據主要地位,農民老齡化日趨嚴重再加上文化水平有限使得農資電商落地難上加難。有相當多的農民不具備操作電腦、智能手機的能力,更不用說在線下單支付、與專家互動交流了;由于經營規模較小、作物種植品種不一,施肥用藥時間緊迫而且數量很少,物流速度能否跟上、物流成本是否劃算都是問題;遍布鄉村的農資零售店在賒銷產品的同時也能提供技術服務,與農民有著長期牢固的關系,農民不會因為網購1袋農藥省1塊錢而放棄這種便利服務;互聯網金融針對的多是種植大戶,小散戶依然很難嘗到甜頭;而農業生產問題成因復雜,不經過實地調查,單憑圖片和文字描述,線上專家給出的“方子”未必管用。
兩種觀點截然對立,各有道理。農資電商優勢明顯,面臨的難題卻也真真切切。這實際上是以互聯網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與農民小戶分散經營落后生產關系的矛盾。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調整農業生產關系就成為農資電商落地生根的基礎條件。
筆者認為農資電商的前景是樂觀的。一方面,國家鼓勵農民成立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明確提出糧食價格的形成應當貼近市場,這些政策支持和市場導向都將對小散戶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加速土地流轉。去年玉米臨儲價格下調,吉林梨樹縣已經出現不少原先不愿意流轉土地的農民主動要求加入合作社的情況。另一方面,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返鄉農民工增多,而第一代農民工返鄉也處于高峰期,他們在城市接受不同程度的現代文明的熏陶,對于互聯網新知識、新技術的適應能力較強且具備一定資金實力,將成為我國新型職業農民重要力量。這些因素將促進我國農業生產大戶時代的早日到來。
因而,要充分認識到農資電商落地與大戶時代到來的辯證關系。農資電商要有歷史耐心,等大戶時代到來,有了農業規模化經營的“肥田沃土”,現在種種阻礙農資電商落地生根的因素會自然消除。而在此之前農資電商要更加專注做好基層網點的硬件建設和提升服務能力的“內功修煉”,更要把目光聚焦在大戶、合作社以及專業化社會服務組織上,讓他們充分享受農資電商帶來的“紅利”,壓縮生產成本、提高盈利能力,進一步放大對小散戶的擠出效應,加快農業生產進入大戶時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