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京東商城宣布農資頻道上線,強勢介入中國農資產品流通,在農資電商領域投下重磅炸彈。但是京東的電商模式真的適合農資產品嗎?農民真的需要電商嗎?農化企業做電商最大的困難在物流,通過電商最想解決的問題是賒銷,但農民真正需要的卻是服務。
誠然,京東通過其強大的物流系統解決了農資產品配送難的問題,但也帶來了農資人談之色變的“賒銷”問題,引入了“京東白條”!熬〇|白條”主要內容是消費者在京東購物便可申請最高1.5萬元的個人貸款支付,并在3~12個月內分期還款。這次京東主動提出可以“打白條”,對資金相對薄弱的農化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筆者認為,京東電商在其他領域無疑是成功的,但這次靠“白條”來參與農資領域的競爭會不會導致當前混亂的農資市場更亂?不但沒讓電商優勢最大化,反而攪了農資市場的局?
筆者在同農民交流過程中發現,農民最相信當地的零售商,對其依賴程度很高,因為零售商能給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而這些都是京東電商難以滿足的。盡管京東計劃建立縣級服務站,再招募鄉村推廣員出售產品,以圖達到服務的目的,但這樣一來反而增加了農資產品的銷售環節,與最初縮短環節、讓利農民的想法背道而馳。這樣的推廣模式即使成功了,那么最終產品到農戶手中價格會降低嗎?還有,一旦發生藥害,農民應該找誰理賠?很多電商平臺都是圍繞產品營銷打造,很難提供及時有效的技術指導,這是電商的一處“軟肋”。
農資電商從2013年開始興起,到 2015年年中,已有多家企業成立了各種形式的電商平臺。從當前看,各個平臺都不斷宣稱自己每天的成交量有多大,可沒有一個電商平臺將農化服務放在首位。近日筆者在山東等地走訪時發現:大部分農民根本不知道電商是什么,只有一部分農民從“墻上”見過京東和阿里這樣的電商巨頭。很多農民依舊使用非智能手機,而家里的電腦也很少使用。可以說,電商還沒有真正進入農民的生活,現在來談農資電商有多美好還為時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