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影響農藥零增長的主要因素
抓住減量降害的“控藥”重點
年底,國家領導人在談及“三農”工作時,提出“控藥”問題,筆者認為這是對我國農業生產發展新階段關于農藥管理的特殊提法,非常必要和及時,且針對性強,其真正涵義就是要加大農藥監管力度,在嚴格監控下生產經營使用農藥,有效發揮農藥的正作用,大幅減少農藥的負效應。我國已成為全球農藥生產、使用和出口第一大國。全世界有上千個農藥品種,我國登記的達650種;本世紀初農藥年產量在80萬噸左右,目前,全國農藥年生產量350萬噸左右,出口量在 160萬噸以上;國內農藥年使用量近50萬噸左右。當前農業“控藥”的重點應該是農藥的減量降害。首先是環境保護和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要求,農藥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保護人畜生命安全的要求。再次是綜合治理病蟲草害對策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過分依賴化學農藥,造成大量農作物病蟲的耐藥性和抗藥性提高,使得農藥防治效果下降,用藥量不斷加大,農業生產成本大幅增加。
因素一:登記數量持續大幅上升 資源分配不合理
歐美國家早在上世紀初就開展了農藥登記管理,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我國農藥登記起步晚,1982年頒布實施《農藥登記規定》,至今只有三十多年發展史。上世紀末,取得農藥登記的產品不到九千個,90%以上是臨時登記,正式登記多為國外產品。盡管農業部2007年開展了的農藥登記整改年活動,但登記數量仍持續大幅上升,只是正式與臨時登記比例發生了巨大變化。2012年,農藥登記產品共有29631個,其中正式登記產品27784個,由十年前的不足10%上升到93.7%。截止2015年1月底,共登記農藥產品32019個,正式登記產品數30758個,臨時登記產品數不足4%。登記數量如此之大,大宗作物用藥的同質成分太多,有的同一成分產品達幾百個,而一些小宗作物無合法農藥可用。據農業部農藥檢定所2012年的調查,964個小宗農作物的病蟲害,有874個無合法登記的農藥,占90.7%。全國僅1/5的常年種植蔬菜品種、1/3的常發病蟲害有登記的農藥可用。
因素二:生產企業小而多產能過剩 技術水平落后
我國農藥生產雖然發展迅速,形成了原藥生產、制劑加工、原料中間體、科技開發在內的工業體系,但企業規模小,數量多,工藝技術落后、設備設施差,總產能產量增長過猛。目前有農藥企業(包括衛生殺蟲劑企業)達2600多家,行業前10大企業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不到20%,前20大企業占總產量比重也只有30%左右。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世紀五十年代,農藥年產量不足萬噸,1986年也只是10.2萬噸,1996年為38.1萬噸,2005年突破100萬噸,2013年高達319萬噸。
因素三:經營單位多而散人員素質低 經營行為難規范
我國農藥經營單位多而散,主體素質差,農民用藥主要由個體戶供應。據調查,全國共有農藥經營單位35萬多個,經營人員60多萬,90%農藥經營者的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學歷,近八成的經營單位在3人以下。國家統計局和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表明,我國農藥行業銷售額持續增長,銷售收入從2005年的625億元增至2012年的2363億元,復合增長率達21%。近幾年農藥出口額也是增長的,穩定在310億美元左右,但市場規模只占全球農藥市場銷售額的6%,排世界第五。農藥出口最大特點也是貨物數量大,價格低。1994年出口量為6.1萬噸,到2013年,農藥出口數量高達162.2萬噸。
因素四:農民安全用藥情況堪憂
據農業部調查,全國有2.5億左右農戶,從事農業生產人員3億多個,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80%以上是農民自己完成,六七成農民購買和使用農藥依靠經銷商的推薦。全國大田農藥年使用量35萬噸左右,商品量8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農田單位面積用農藥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農民安全使用農藥情況堪憂,農藥在具體使用過程中浪費了30%以上,65%以上農戶噴施農藥沒有保護措施,因農藥使用不當造成危害的事故時有發生,30%多的農戶曾發生過不同程度的農藥中毒。
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調查分析,2013年全國病蟲草鼠害發生面積73億畝次,其中,病蟲害的發生面積54億畝次,防治面積67億畝次;農田草害防治面積16億畝次;農田鼠害防治面積3億畝次。31個省植保植檢站(不含西藏)統計,2013年我國農業用藥96.72萬噸(商品量),折百量31.1萬噸。其中殺蟲劑和殺螨劑12.2萬噸,占農藥總量的40.5%;殺菌劑8.0萬噸,占農藥總量的25.8%;除草劑10.1萬噸,占農藥總量的32.4%。2013年農藥使用量超過1萬噸的省份有16個,用藥量在24萬噸左右,占全國農藥總用量的75%以上。山東、黑龍江、云南、四川、河南、廣西、廣東、湖南、湖北、安徽等前十位的省(自治區)用藥量為19萬噸,是全國農藥總用量的六成。
因素五:管理薄弱,農藥生產經營秩序混亂
因農藥的特殊性,大多數國家都制定了嚴格的農藥管理法規,法國1905年制定的《農藥管理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農藥管理的專門法規,標志著世界農藥管理法制化的開始。隨后美國、加拿大、德國等也相繼制定了農藥管理法。美國制定的《聯邦殺蟲劑、殺菌刺和殺鼠劑法》,簡稱《農藥法》,至今已進行了10多次修改,且不斷完善。世界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等許多國際組織,都對農藥制訂了一系列的管理和技術規程與標準。我國1997年國務院頒布了第一部專門的農藥管理規章制度《農藥管理條例》,雖也經過些修改,但很不完善。尤其是在管理制度設計、管理方式方法規定上存在著許多缺陷,如對生產、銷售、使用假冒偽劣農藥產品的管理及懲處、農藥市場秩序的管理、農藥負效應的防治與監控等方面相當薄弱,急需重新修訂。
我國農藥總體生產技術水平落后,部分企業仍在使用淘汰的工藝技術;研發能力薄弱,侵犯知識產權現象時有發生;產品科技含量低,品種多濫雜,同質化嚴重;資源浪費、污染環境等問題突出。農藥經營主體是按計劃經濟體制設計的專營模式,因社會經濟發展速度之快,改革變化之大,目前實際上的農藥市場處于完全放開狀態。加之經營單位和個人良莠不齊,相當多的農藥經營人員“賣藥不懂藥,違法不知法”,不可能針對防治需要而供藥,更談不上對農民進行科學、安全用藥指導。從而導致農民用藥不對路,防治效果差,加大了用藥量。
因素六:用藥技術水平低 農民環保意識差
目前,廣大農村基本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絕大多數農區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在家種田的主要是老人和婦女,文化程度低,身體素質差,管理粗放,農藥的安全使用標準和安全使用原則基本不了解,對農藥的性質知之甚少,農藥使用問題突出,主要表現:一是品種選用不當,施藥方法不正確。不分作物品種用藥,不管防什么病,治什么蟲,也不論水稻和蔬菜,不分大棚和露地,只按照自己的習慣,怎樣方便怎樣用,一成不變地使用一種用藥方法;也不按病蟲為害習性來施藥,用藥量大增,藥害事故也不斷發生。二是藥劑選擇不科學,用藥劑量不標準。防治同一種病蟲害,多種相同作用的農藥一起使用,不根據防治對象、作物和施藥時間對癥用藥,常常是連續多次用藥,用藥量激增,利用率低下。三是盲目施藥,用藥目的不明確。不按病蟲預報情況,不管有無病蟲施藥,防效不佳,施藥次數增多。四是故意加大用藥濃度,兌水量不足。不按照技術部門推薦的合理用量配置農藥,認為濃度越大,效果越好,造成浪費,甚至出現藥害。五是隨意施藥,用藥時間不準確。不按田間病蟲草害發生的防治適期用藥,而是根據自己的時間用藥,因防治不適期,效果不好而不斷增加防治次數,造成用藥量倍增。
另外,農藥使用中急需高度關注的兩個問題:一是施藥器械落后。目前農戶使用的噴霧器絕大多數還是工農-16型老式器械,“跑、冒、滴、漏”現象嚴重,影響了用藥質量,降低了防治效果,且造成浪費,加大了農藥投入量。二是隨意丟棄農藥廢棄物。對用過的農藥瓶、袋等包裝物隨意丟棄,污染環境,殘留藥物蒸發到空氣中,或經過水沖、雨淋流入到河流、土壤里等產生危害。
措施一:源頭控制,把好登記關,整合農藥生產,凈化農藥市場
充分利用特殊農業投入品的管理機制,從準入源頭上大量壓減同成分的農藥產品,迅速清理過剩和大量重復的相同產品,撤消一批不適應農業生產需要的為了登記而登記的同質農藥產品登記證。徹底改變目前農藥產品登記證數量多,同質嚴重而大量蔬菜與一些特色小宗作物無合法農藥可用的農藥準入狀況。大力整合農藥生產企業,堅決關停一批生產技術落后、環保投入不足、質量控制不好、研發能力不強、設備設施簡陋的農藥生產企業,徹底清理采用傳統工藝的原藥生產、制劑加工等落后生產作坊與廠家。盡快建立農藥生產企業類似于藥品生產GMP標準的認證制度,不達標,不合格的農藥生產企業必須淘汰。大幅度削減農藥產能產量,通過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市場手段,規范農藥生產秩序,促進農藥企業升級。建立農藥經營許可制度,全面實行農藥產品可溯源管理,大力整治農藥市場秩序,堅決懲處制售假冒偽劣農藥產品的違法犯罪行為,徹底清理無證無照農藥經營者,凈化農藥市場。
措施二:轉變觀念,堅持科學植保,綠色植保,綜合防治的方針
植保是人類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植保功能必須兼顧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人畜安全等多個方面的需要,這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重大課題。改進防控理念,推進綠色防控首先要正確認識防治效果,用藥的目的是控制病蟲雜草的進一步為害,減少經濟損失,而不是全面的消滅它。加強農田生態建設,促進生態平衡是綠色植保的重要內容。農田是農作物有害生物和有益生物種群的棲身場所,在長期的共生中處于生態平衡和生物的多樣性,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建設水土保護良好、物種多樣、生態平衡的生態農田。然后是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徹底改變長期完全依賴化學農藥防治農作物有害生物的做法,科學合理地生產、管理和使用農藥,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強化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等綠色防控植保措施,使病蟲害發生范圍減少、程度降低,最大限度地減輕農藥對人類的危害。
措施三:大力削減化學農藥,以生物農藥等環境友好型農藥替代
在有效控制農作物病蟲草害的前提下,先大幅度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以環境友好型農藥替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新品種農藥。生物農藥如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真菌制劑,植物制劑如苦參楝、印楝素等均已較為成熟。病毒殺蟲劑如防治十字花科蔬菜害蟲的病毒制劑有菜青蟲顆粒體病毒制劑、小菜蛾顆粒體病毒制劑、甜菜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劑等。抗生素類如阿維菌素等,可防治菜青蟲、小菜蛾、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甘藍夜蛾、菜蚜、黃條跳甲、斑潛蠅、葉螨等蔬菜害蟲。
措施四:研究先進使用技術,改進施藥機械,全面降低農藥使用量
通過改進施藥技術和組織方式,推進科學用藥與統防統治。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好藥,科學添加噴霧增效助劑,促進農藥減量增效。用新型高效植保機械,降低飄移損失,提高噴霧對靶性,提高農藥利用率。通過發展裝備精良、技術先進、管理規范的專業化服務組織,集中連片作業,解決一家一戶打藥時間不統一,致使遷飛性、流行性病蟲來回遷飛蔓延危害、防治效果差的問題。
減少農藥用量,關鍵要減少施藥次數,減少施藥劑量,減少農藥流失,提高防治效果。一要建立健全的農作物有害生物預測預報網絡體系,改進和選用先進的測報設施設備,做到精準測報,尤其是要提高中、長期測報的精準率,為防治農業有害生物提供可靠的依據。制定動態的合理的復合防治指標,為害水平未達到經濟閾值,就無須噴藥防治。真正做到有害生物防治發布及時,主攻對象明確,使用藥劑對路,防治技術到位,防治方法可靠。二要建立健全的植保技術推廣服務隊伍,指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首先要做到對癥下藥,篩選出使用劑量低、防治效果好、環境安全的農藥。根據有害生物發生的實際情況,篩選藥劑品種、優化防治策略。如針對害蟲的抗藥性、某種藥劑能引起某些害蟲的特殊反應等進行合理的藥劑選擇。蔬菜、水果、茶葉等必須根據農藥的作用特點和毒性,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對作物及天敵安全、無不良影響經濟的藥劑品種,嚴禁使用高毒、劇毒、長殘效的農藥。其次是把握用藥最佳時間,要在害蟲發育中抵抗力最弱的時期及發育階段中接觸藥劑最多的時間施用農藥。還要根據不同作物、不同生長期和不同藥劑,選擇最佳用藥劑量。三要根據實際情況改進技術,指導農民采用混用和輪用。混用可形成多位點的作用機制,避免交互抗性的產生。輪用對有害生物造成一種選擇壓,減少長期選用單一品種,引起遺傳重組而誘發抗藥性。四要大力開發應用先進植保機械,淘汰跑冒滴漏落后機械,減少農藥流失和浪費,降低農藥投入量。
措施五:加強農民培訓,培養科學用藥觀
加強培訓工作,提高農民科學用藥的技術水平。針對我國廣大農民文化素質較差,科學觀念和環保意識淡薄的現實,必須加強廣大農村的科技培訓工作,普及科學用藥知識,指導農民對癥用藥、在關鍵期用藥,避免用錯藥、錯過最佳防治期用藥。還要大力培養農民的公眾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大力推廣和普及科技種田的知識。在工作調查中發現,有的農民明知農藥使用不當會造成危害卻偏要為之,如向已收獲的小麥、玉米里噴灑防蟲藥劑,不按安全間隔期要求采摘噴灑過農藥的蔬菜和水果,在澆灌韭菜的水中放入呋喃丹等禁用農藥,將農藥包裝物隨意丟棄或扔在池塘和水井里,夏季驅蚊蠅在居室內噴灑農藥等等,農藥中毒傷亡事故屢屢發生。因此,必須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以及網絡通迅等傳統和現代的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對廣大農民群眾大力進行文化素質教育和道德規范教育,以及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