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解決方案絕對是今年農藥行業“熱詞”之一。目前,農藥終端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產品同質化嚴重,企業必須通過以產品為載體的技術加服務才能生存,而制定作物解決方案逐漸成為當前農藥行業的熱點,國際農藥巨頭在做,國內農藥生產企業也在做。今年3月29~30 日,在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植保產品推廣工作委員會和《農資導報》共同主辦的第一屆作物解決方案高層研討會上,業內專家對作物解決方案進行了深入解讀、闡述與探索,與會專家和代表一致認為作物解決方案緊扣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緊跟農藥行業的發展趨勢,能很好地解決企業、農民之間的矛盾,是未來農業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但作物解決方案正處于起步階段,機遇和挑戰并存,市場潛力巨大。
由于作物解決方案并沒有正式的標準,當前企業競相推出的都是有自己特色的整體方案而已。方案肯定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區域特色和種植習慣,不斷地更新、完善、總結和提高。只有更貼近市場,并對區域環境等針對性強、反應更快的作物解決方案,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作物解決方案不是一個簡單的營銷模式,而是一種服務手段,我們要站在種植者角度思考問題,要明確方案提供者、方案實施者以及方案接受者,誰才是真正的受益者。2015年,會有更多的企業推出自己的解決方案,第二屆作物解決方案高層論壇將會帶來更多驚喜。
環保核查
草甘膦潮起潮落
2013年環境保護部辦公廳啟動草甘膦(雙甘膦)生產企業環保核查工作,而核查名單卻遲遲未公布。引發業界無限猜想,“是否要求過高而無企業合規,今后新增產能會不會更難。”
在名單公布前,環保核查就已經在業內掀起軒然大波。首當其沖的就是環保核查對草甘膦市場的影響,業內專家和企業都預測,環保核查將對規范草甘膦市場作用突出,會帶動草甘膦價格持續上漲。然而到了名單公布后,不禁讓人大跌眼鏡,草甘膦價格不僅沒有如預測中上漲,反而在一直回落,即使在每年“農藥銷售黃金十月”,其價格依然低迷。草甘膦價格主要還是由市場機制決定,供需關系才是決定價格的主要因素。
環保核查對淘汰落后產能、抑制肆意擴大產能方面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環保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是企業應盡的義務更是一份責任。盡管環保帶來的好處短期內還沒有表現出來,很多承諾還沒有兌現,但我們必須肯定環保核查對規范行業整頓市場方面做出的巨大推動作用。環保等同于企業生命力,環保做的好的企業必將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優勢。
藥肥
爭議中前行
央視的一則負面報道將藥肥曝光在大眾視野中,藥肥也由此備受爭議。在武漢召開的全國植保會上,多家企業吆喝著省工省力藥肥。
6月7日,《農資導報》主辦的“第二屆藥肥發展高層論壇”召開。會上透露出,藥肥產品在不少地方已獲多年推廣,逐步被農戶認可。央視曝光廣西藥肥事件之后,讓行業標準缺失、規范政策不到位等問題暴露于眾,為藥肥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埋下隱患。本次論壇針對需求、技術和瓶頸等多個層面進行探討,代表們認為藥肥前景不容置疑,行業亟須進入規范化發展軌道。與會代表和專家一致認為,本次會議召開及時,內容豐富,對農資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藥肥一體化是農業生產大勢所趨,省工省時,有利于解決當前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藥肥產品非常值得研究,前景不容置疑。強烈呼吁農業相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以便于“水藥肥一體化”產品的試驗、示范和登記,鼓勵企業聯合開展科研和創新。
目前國內獲得藥肥混劑登記的企業有14家,共有31個藥肥混劑登記證,其中廣西企業獲證11個。隨著藥肥產品逐漸被農民接受,其廣闊的市場前景也越來越受農藥、化肥企業的期待。參會企業表示,農藥和肥料功能于一體的藥肥產品正受到農戶的期待,不久的將來將成為農資新星。企業愿與《農資導報》一起,通過這樣的行業會議,共同促進行業的發展。
種子處理
熱度不減 市場難做
2014年種子處理仍然是行業的焦點,關注度持續上升。在政府、媒體、企業等的合力推動下,近年來中國種子處理劑市場迅速擴大,種子處理已被廣大農民普遍接受,產品質量也得到了有效提高,為保障中國糧食生產數量和質量安全作出巨大貢獻。但種子處理仍然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產品質量提升空間很大。因此,企業紛紛進軍種子處理行業,并將其作為企業重點推廣產品。面對種子處理行業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種子處理雖然歷史悠久,但與國際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企業在生產和銷售產品時仍面臨眾多困境,尤其是在種企全面參與和土地快速流轉的大環境下,種子處理這個細分行業正在發生一系列深刻變化,在面臨挑戰的同時,也正迎來寶貴的市場機遇。
2011年至今,由《農資導報》主辦的種子處理與病蟲害防治高層研討會已經成功舉辦四屆,受到業內廣泛好評。今年的種子處理高層研討會議,吸引各涉足種子處理企業的200余人的參會。會議圍繞“市場、技術、營銷”三大主題邀請科研專家、行業專家、企業高層等展開了深入討論,對種子處理行業健康科學發展,對提升中國種子處理水平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
一個不爭的事實,有資本、有實力的農藥企業正在快速整合資源,完善產業鏈。興發集團收購原金帆達持有的泰盛化工的51%股權實現對泰盛化工的絕對控股進一步完善磷化工產業鏈。輝豐股份認購嘉隆化工53.2%的股權嘉隆化工20000噸/年的光氣生產資源作為輝豐農化多個產品的重要原材料將優化提升公司的生產水平拓展國內銷售市場。中化集團以無償劃轉的方式受讓揚州市國資委全資子公司金茂化醫持有的揚農集團0.06%股權。劃轉后中化集團子合計持有40.59%的股權控制江蘇揚農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6.17%股份成為揚農集團實際控制人。ADAMA完全收購中國化工農化總公司CNAC在華業務包括江蘇安邦、江蘇麥道、江蘇淮河化工、沙隆達集團的100%股權。華邦穎泰自籌資金2.20億美元對美國Albaugh公司投資認購該公司2500股投票股份及22500股非投票股份。交易完成后華邦穎泰占目標公司20%的投票股份以及20%的非投票股份。中農發種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方式收購獨立第三方所持有的河南穎泰農化股份有限公司(穎泰農化)不低于51%的股份同時募集配套資金。 諾普信以自有資金共投資1900萬元參股浙江美之奧種業有限公司20%的股權。興發集團以8791.47萬元收購湖北悅瑞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草甘膦含鹽廢水處理項目相關資產。長青股份以718萬元收購南通豐田化工有限公司農藥相關的無形資產。中化國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出資9.7億元收購中化農化有限公司、沈陽科創化學品有限公司、中化農化香港、中化農化巴西以及中化農化阿根廷的全部股權,以整合中化集團旗下的農藥相關資產,推進農藥業務的一體化發展。中化完成對農藥業務的整合,將實現研、產、銷一體化,充分聚合各方優勢,集中全力發展農化業務,將迅速成為中國農化巨頭,帶動中國農藥行業快速發展。
行業運行
有序穩步發展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農藥行業資產總額達到1996.0億元同比增長9.2%;農藥主營業務收入2192.2億元同比增長8.9%;前三季度農藥利潤總額148.7億元同比增長達5.6%。根據第三季度報表,跨國公司及國內上市公司多取得不錯的成績。
先正達集團植保銷售業績同比增長2.8%,至23.72億美元。拜耳作物科學銷售額增長12.7%至19.29億歐元。公司的各項業務發展良好,銷量和銷售價格顯著上升,同時研發和銷售費用也相應增長。 殺菌劑和除草劑分別獲得14%和12.9%的增長,殺蟲劑和SeedGrowth業務也獲得持續提高,同比增長6.8%和4.3%。杜邦農業板塊(包括作物保護和種子業務)銷售額下降4.3%,為15.63億美元,公司在拉美等地的除草劑銷量降低,殺蟲劑和殺菌劑銷量增加。富美實農業解決方案營業收入為5.488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第三季度營業利潤為1.167億美元,增長2%。由于北美市場疲軟狀況,與去年同期相比,陶氏作物保護業務的銷售額下降了1%。巴斯夫農業解決方案業務在第三季度的銷售額下降3.4%,本季度通常為銷售淡季,收益從1.29 億歐元下降到4300萬歐元,原因在于產品組合不理想,企業用于研發、生產和銷售支出的增加。
而國內18家農藥上市公司公布的2014年第三季度銷售業績顯示,第三季度各公司營業收入漲跌各半,漲幅排名前三的公司為輝豐股份、深圳諾普信、湖北沙隆達。雖然營業收入獲得了較好的增長,諾普信該季度凈利潤也經歷了同比超過200%的下降,公司稱常隆農化的訴訟對利潤造成了不利影響。沙隆達第三季度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翻番,增長117.99%至1.40億元。華星化工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率緊隨其后,達到71.65%。藍豐生化第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出現大幅度下降,報告稱主要原因是公司盈利產品環嗪酮的需求下降導致毛利下降,此外個別主要產品原材料供應不足,未釋放全部產能,因此效益未達預期。
農藥電商
褒貶不一 勢不可擋
阿里“狼”、京東白條,電商是今年行業最惹人關注的熱詞。萬元“對賭門”事件,農一網“光棍節”,輝豐網購狂歡節等無不將農藥電商推向一波一波高潮。行業自媒體對農藥電商召開熱烈討論,褒貶不一,有人詆毀,將電商比如一個蛤蟆,有人贊同,拍手陳贊,渠道茫然了,企業茫然了。他們真的會被顛覆嗎?
支持電商的認為,在國家土地政策扶持下,個別的地方土地流轉規模已經超過60%,而且速度會越來越快,種植人群越來越年輕化,這是大勢所趨,不能用歷史傳統的觀念來懷疑科技進步的速度。可以預見未來會有大量的資金投入到電商中來。
如何解決渠道問題?隨著產業重組和渠道整合,經銷商會作為物流配送和技術服務方融入到電商中來。在技術服務方面,今年剛剛成功
上線的農醫生,開啟了農資在線服務的新模式。
反對電商的認為,農資電商是發展趨勢,但短期內不可能成為主流。農業種植是一個復雜的工程,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國家政策是否完成相應配備。這一點可以以網絡遠程教學為例。
農藥電商怎么干?目前沒有成型的模式,像農一網那樣搭建平臺,企業唱戲?還是像龍燈中國那樣,自立門戶?在沒有成功前,永遠都存在著爭議,但農藥電商的發展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