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召開之際,農業部發布消息,今年糧食生產實現創紀錄的“十一連增”,總產達到12142億斤,比上年增加103.2億斤。
“糧食增產固然是個好事,但不應以犧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為代價,生物農藥市場失靈、叫好不叫座就是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22日,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山東省科學院科技戰略研究所研究員、民盟山東省委參政議政專家、導報特約評論員呂兆毅不無憂慮地說。
實際上,糧食安全是歷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一個重要議題,但遺憾的是,我國糧食安全尤其是農藥殘留問題仍很嚴重。專家表示,生物農藥是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但在推廣過程中卻遭遇不少尷尬問題,急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叫好不叫座
“在我國農業生產中,化學農藥使用量超標和農藥殘留污染嚴重依然是重大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邱德文坦言,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的農藥生產和使用大國,化學農藥的單位面積平均用量高出世界平均用量的2.5-5.0倍,我國每年遭受農藥殘留污染的作物面積約12億畝,其中40%污染嚴重,每年因蔬菜農藥殘留超標造成的外貿損失達10億美元。
鑒于此,生物農藥近些年獲得關注。據介紹,生物農藥主要來源于自然界中存在的、對農作物病蟲害具有抑制作用的各種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物質或其代謝產物。借助自然界生物相生相克的原理,生物農藥對人畜相對安全,與環境相容性較好,在世界范圍內已經逐漸成為農藥領域研究與開發的主流與方向,美國聯邦環保署新批準的生物農藥數量就遠遠超過常規農藥。
但在我國,目前生物農藥登記品種只有40種,僅占全部農藥登記品種的3%;生物農藥年產量不到13萬噸,僅占農藥總產量的9%左右。
“據民盟山東省委專家調研,國內生物農藥市場失靈、叫好不叫座現象非常嚴重。”呂兆毅說,農民為了立竿見影地殺滅害蟲,不愿意購買和使用藥效相對較慢的生物農藥,寧可違規使用高濃度、高殘留的化學農藥;再加上生物農藥的生產成本比化學農藥高一兩倍,價格也相對較貴,因而農民更加拒絕購買和使用。由于市場極難開拓,又是微利產品,已有大型生物農藥企業關停生產線,停止生產生物農藥,生物農藥科技成果和專利技術更難轉讓推廣。
“我們田里使用的都是化學農藥,沒聽說還有什么生物農藥,也沒啥補貼。”濟南市仲宮鎮菠蘿峪村村民張巖告訴導報記者。
政策須給力
“應用生物農藥不僅是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夠解決土壤健康修復這一世界難題,必須提升到國家戰略大計的高度,制定重大國策。”呂兆毅表示。
為此他建議,首先應借鑒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農藥立法制度,加快我國《農藥法》立法進程。同時,國家應將生物農藥作為防止農藥殘留、保障食品安全的治本對策,將發展生物農藥產業提升為重點扶持的食品安全戰略產業,作為食品安全源頭治理的關鍵行動。
據介紹,韓國政府通過大幅度補貼農戶,間接促進生物農藥企業實現盈利,并逐步走向正軌。我國農業部近年來盡管已開展了低毒低殘留農藥示范補貼工作,但試點范圍和力度都比較有限。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最近對生物農藥實行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各補貼50%、免費發放、項目示范等辦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呂兆毅建議在全國復制上海經驗,政府對生物農藥產業實行特殊財政扶持與最大稅收優惠政策,并強化推廣措施。
此外,呂兆毅還建議加快改革生物農藥登記制度。在他看來,我國現行農藥登記制度對生物農藥與化學農藥采用完全相同的評價體系和標準,缺乏科學性和可行性,對生物農藥的發展非常不利。例如,要求病蟲害達到相同的死亡率和死亡速度,使生物農藥在安全、環保方面優勢完全無法體現。
邱德文表示,我國生物農藥產業也存在研發與生產脫節的問題,應注重開展有實力的研究單位與龍頭企業間的產業聯合,整合科研資源,強化產品開發核心共性技術研究,在提高生物農藥質量的同時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