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轉,無疑成為近幾年農業發展浪潮中最火熱的變革。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業內人士紛紛投身其中、勢不可擋,不少“圈外人”也審時度勢,加入流轉大軍。發展至今,一些企業已經憑借規模化種植將農業搞得風生水起,一些企業還在冷靜觀望、謹慎布局,也有一些打著土地流轉的旗號掛羊頭賣狗肉,但農資行業參與土地流轉由大農資轉型邁向大農業成了一種探索趨勢,并隨著國務院農村土地流轉意見的正式頒布,這一趨勢將在理性中引向深入。
農資企業參與土地流轉 “近水樓臺先得月”
國務院正式頒布農村土地流轉意見,正是讓廣泛的參與者再次明確,土地流轉政策的最終目的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在土地流轉的東風下,農資企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以變應變的挑戰。現階段農資行業的角色悄然發生著變化,并進一步向整個農業鏈條延伸。
農業部黨校農民合作社中心主任、中國農民合作社期刊編輯部主任于占海認為,在這樣的形勢下,農資企業應考慮怎樣面對新的變化。他表示:“隨著新型經營主體的建立,各類合作社在工商登記中,農資直供合作社占14.1%,因為絕大多數是農資經銷商在當地創辦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的主要參與者是農民,合作社一旦成立,絕大多數在農資上都是統一采購。正是基于這些問題,農資企業需要好好研究為規范合作社服務。”
近幾年,許多農資企業已經打破“一買一賣”的傳統模式,致力于打造農業產業鏈。更有不少農資企業直接將公司名稱由農資公司改為農業公司。河南興發昊利達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商建朝認為,農資企業參與土地流轉能夠更好地彌補服務短板。“目前,我們公司還沒有直接參與土地流轉,但是農資企業參與土地流轉還是有優勢的。土地流轉以后,種田的主體和用肥的主體發生改變了。但是在種田大戶產生以后,我國還沒有專門與之對接的服務機構,這是一塊真空地帶。如果是農資企業來托管土地的話,就避開了這一服務短板,可以打通產業鏈條,這也是農資企業參與土地流轉最大的優勢所在。”他告訴記者:“目前,現有的農資經營網點無法為大戶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大多還是由零散的服務拼接而成的,成本非常高。這種現狀造成了許多承包土地的大戶虧損面比較大。農資企業有資金、技術優勢,而且對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比較熟悉,農資企業介入以后,相對于普通種植戶而言,其成本優勢比較明顯。”
參與土地流轉還需厚積薄發
在國家政策的推進下,很多土地流轉的參與者已經享受到規模化農業發展的成果,也有不少正在摸索前行。政策的號召還在引起更多企業、組織和個人的關注,但著手流轉之時,更應考慮全面,做好充足的準備。
早在2001、2002年,土地流轉還沒有大規模出現時,江蘇省如皋市供銷社已經開始小范圍試點土地流轉,并從中找到問題、逐步解決問題。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逐步推進,如皋市供銷社聯合社有企業,穩扎穩打開展土地流轉工作。此次土地流轉意見中專門提到發揮供銷合作社這一綜合平臺的優勢和作用。如皋市供銷社主任孫福才說道:“供銷社主要通過參股、組織推薦的方式進行土地流轉。流轉前,供銷社多地考察選地,為后期工作打好基礎;流轉后,供銷社承擔起監管的責任,對產前、產中、產后進行跟蹤。目前,供銷社可以做到對參與流轉的企業在生產環節進行質量把關,在銷售環節打響品牌,在服務、推廣等方面發揮職能。”孫福才表示,供銷社具有參與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全方位服務的特點,特別是在整個環節中,可以發揮供銷社農資公司的優勢,為農業生產提供優質的農資產品,為規模化生產提供安全保障。
貴州開磷化肥有限責任公司雖然尚未直接參與土地流轉,但一直在嘗試做一些相關工作,為未來真正參與打好基礎。公司國內部總經理陳忠華告訴記者:“公司與一些機構合作,在河北滄州、黑龍江齊齊哈爾等地開展鹽堿地的改良工作。另外,我們還專門成立了專業團隊收購糧食,還有糧食的加工基地,這樣可以把化肥和糧食捆綁在一起。有了這樣的基礎以后再去參與土地流轉、土地托管,我們就會有明顯的優勢。首先,上游有化肥資源,這是我們最明顯的優勢;其次,中游有土地管理的技術優勢;再其次,下游可以收購糧食,特別是玉米,我們的加工基地就可以消化。這樣,我們就可以打消農民的后顧之憂,農民就會信賴我們,愿意與我們合作。”
土地流轉過熱 謹防跟風盲目投入
多年來,在國家推進土地流轉發展的形勢下,多種新型經營主體逐步以多種形式參與到土地流轉中。然而,在規模化種植逐漸成為趨勢的同時,盲目跟風也會給參與者帶來巨大的風險。
記者對多省土地流轉情況進行調查后發現,由于農業發展特點不同,各省流轉進度不一,農民對流轉的態度也有很大差別。在東北地區、安徽、山東等農業發達地區,土地流轉已經成為很多企業加快發展新型農業、農民享受相關優惠政策的主要模式。而在陜西、湖北等農田分散、規模較小的地區,土地流轉也只能小規模地開展,雖然農民的參與積極性并不高,但在政策的推動下,土地流轉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在云南、廣西等經濟作物種植區域,每天都有大批農場主尋地租地,不斷擴大種植規模。有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30個省、區、市(不含西藏)共有,家庭農場達到87萬多家。
如此快速的發展引起不少人的擔憂,湖北省潛江市某化肥企業負責人認為,許多地區土地流轉的開展操之過急,他告訴記者,當地一些土地被強制征收,征收后農民獲得的租金十分低廉,國家糧補或直補發放給原承包人或農場主,農民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維護土地流轉的長期穩定發展還需要國家出臺配套政策。
不僅如此,對于許多參與流轉的企業和農場主而言,農業風險更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西雙版納滇農農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更新說到當地土地流轉形勢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西雙版納作為云南主要的經濟作物種植區,土地流轉十分火熱。然而,近年來,土地租賃的價格被炒得越來越高,農場主投入的成本逐步增加。一旦遇到市場不好或自然災害的情況,農戶會損失慘重。”對此,他建議,當地農場主在選擇租地的時候可以選擇山地并進行輪作,盡可能減小農業生產的風險。
對于未來土地流轉的管理,孫福才表示,全國土地流轉速度很快,但真正落實政策的措施還有待跟進,特別是政府需要明確劃分好各政府部門參與土地流轉的范圍,無論是服務還是管理,都應明確職能,這樣才能從政府層面上為土地流轉的有序適度開展保駕護航。
農業規模化發展的最終目的不是做大,而是做強。土地的流轉并不是簡單意義的擴大,而是為了實現精細化、高效化管理。土地流轉如破竹之勢在全國范圍推廣,農資企業應在創新、突破中理性延伸,助推我國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