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筆者看到在業內很多媒體上宣傳很多大廠家的產品已經自成價格體系,面對諸多不利因素,他們憑著自身過硬的質量,依舊在市場上出人頭地。言外之意,走高價位路線照樣受到農民歡迎。
不可否認,農民之所以舍得在一些經濟作物上高投入,使用一些高價位產品,是因為他們能得到相對較高的收入;但在大田作物上,像秋季用肥主要是面對冬小麥播種市場,這類的高價位產品就難以顯現出其優勢,在行情低迷的大環境下這種所謂的自成價格體系被無情打破。
從2014年春季市場的實際情況來看,一些高價位產品銷量出現萎縮或難以推廣。像近兩年各廠家打著新概念旗號推出的高價新肥種,在大田作物上的推廣舉步維艱,而中低價格的產品成為大田作物的首選用肥。農民不再像前幾年那樣在意一畝地能多產幾十斤糧食,只要不撂荒收多收少無所謂。前些年農民對土地還比較珍視,近兩年隨著打工收入越來越高,不管是誰家的地,即使不要任何費用想找個人種都非常困難,在土地流轉沒有開始以前,估計這種局面很難得到改變。
像筆者所在的市場,某品牌復合肥最高年銷量曾達到6000噸,今年春天的銷量一下子銳減到1500噸,其根本原因就是其零售價格太高,與同規格同含量的復合肥相比每袋要高出15~20元。相反,一些價位適中、質量可靠穩定的產品,農民的認可度越來越高。價格不是很高,收益有所保證,這樣的大路品牌才是市場的主流,這類產品的銷量才能穩定。
看來無論怎樣的產品最終還是要回到價格這個原點,價格虛高走不了多遠,價格實誠才會受到歡迎。所以說在大田作物上向農民推廣一些所謂的好產品還是應該謹慎一點好,因為銷量終歸才是最后的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