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巨大的市場壓力下,我們看到,一些企業在技術創新上淺嘗輒止,滿足于炒作新概念、制造新噱頭。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肥料創新的路途還很遙遠,空間非常巨大。盡管國內新型肥料看似一片繁榮,其實在各個領域,技術短板普遍存在。日前,在北京舉行的一場生態肥料論壇上,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新型肥料委員會主任沈兵就若干重要的新型肥料研發推廣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解讀。
緩控釋肥一“控”就靈?
在新型肥料家族中,緩控釋肥無疑是最重要的品種之一。從2000年起,中國緩控釋肥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截至2011年,中國已經成為緩控釋肥生產消費第一大國,當年達到70萬噸,緊隨其后的是美國和加拿大,分別是60萬噸和15萬噸。
對農民而言,任何新型肥料,最終必須以增產效果說話。緩控釋肥就面臨這樣的問題。國內某農業專家曾做過總樣本數為93個的對照試驗,結果表明:其中接近一半的樣本為平產,增產的樣本比例不超過40%,此外還有14%的樣本為減產。這個調查數據可能與我們常見的企業宣傳,在感受上差距明顯。
緩控釋肥為何不能做到一“控”就靈?專家們認為,緩控釋肥并非包打天下,它同樣受到應用區域、作物、時期和方法等多重因素的限制,在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上,緩控釋肥的效果差異較大,肥效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施用技術決定。
與此同時,在緩控釋肥制造環節,還存在諸多亟待克服的短板。比如,對于有機包膜緩控釋肥,作為包膜的有機材料一是價格昂貴,二是會帶來二次污染;硫包衣緩控釋肥會加劇土壤酸化程度,可能不適于南方酸性土壤和菜園,在水田中還會帶來硫化氫毒害;而采用無機包裹的緩控釋肥,最大的難題是控制效果難以保證。此外,無論是硫包衣還是無機包裹類緩控釋肥,都對氮養分含量有局限,不利于配制高濃度的摻混肥。
在緩控釋肥料的技術革新中,沈兵特別強調,要重視天然廉價緩控釋材料的研究開發,如草酸酰胺、改性腐植酸、聚合谷氨酸、發酵海藻酸等,這些材料都具有良好的改性增效作用。
穩定性肥料真的“穩定”?
穩定性肥料其實也是緩釋肥的一種,只不過,它采取的是化學抑制的途徑,減緩氮素的揮發流失。穩定性肥料一般采用兩種抑制劑:脲酶抑制劑和硝化抑制劑。
國內研究發現,添加脲酶抑制劑的肥料,其利用率均在30%以上,比不加脲酶抑制劑的尿素氮利用率提高了5.2%左右。而添加硝化抑制劑之后,氮肥能在更長時間內以銨態氮的形式保持在土壤中,銨態氮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因而流失的比率大大降低。
但是,穩定性肥料在增產效果上并非一定“穩定”。沈兵介紹,由于土壤環境的多變,脲酶抑制劑在田間試驗中未表現出穩定的增產效果。國外學者在綜合了相關數據后得出結論:在那些作物產量潛力大、土壤氮的水平低、土壤和環境條件都對氨揮發有利的地區,施用含脲酶抑制劑的肥料將有最大收益。
同樣的,硝化抑制劑也存在類似情況。土壤肥力水平不同、作物種類各異、硝化抑制劑品種多樣和土壤本身等因素,都會帶來硝化抑制劑類肥料增產效果不穩定。
更重要的是,穩定性肥料存在潛在的環境風險。2013年1月25日,享譽全球的新西蘭牛奶被曝含有有毒物質雙氰胺。后來經調查得知,新西蘭一些牧場噴灑含有雙氰胺的化肥來培育牧草,導致牛奶被污染。事實上,雙氰胺就是穩定性肥料中的抑制劑種類之一。
可見,在穩定性肥料開發中,研制更具適應性的品種,尋找更安全的抑制劑,這些都理應成為技術攻關的焦點所在。
有機肥一定“有機”?
增施有機肥,被認為是消解化肥環境風險、減少肥料資源消耗的重要途徑。在農業發達國家,有機肥用量要占到肥料總消費量的近一半,與之相比,中國有機肥使用量異乎尋常的少。但在農業上,使用有機肥并非是做簡單的加法,因為有機肥不完全“有機”。
據沈兵介紹,中國農業大學專家曾在2009年分析了全國118個商品有機肥樣品,并比照中國標準和歐盟標準測定了重金屬超標情況。結果發現,按照中國標準,鎘超標為3.39%,鉻為4.42%,砷為13.56%;按照歐盟標準,砷超標最嚴重,超標率為33.90%,其次銅、鋅、鎘、鉻超標率分別為22.03%、18.64%、11.02%、8.47%。
在專業化養殖場,使用畜禽糞便制取的有機肥則存在較為突出的激素問題。中國農科院土壤肥料專家張樹清分析了55個規模化養殖場的肥料樣品,在32個豬糞樣中,土霉素、四環素、金霉素含量分別為9.09 mg/kg、5.22 mg/kg、3.57 mg/kg;;23個雞糞樣中,土霉素、四環素、金霉素含量分別為5.97 mg/kg、0.63 mg/kg1、0.39 mg/kg。
此外,畜禽糞便制得的有機肥還存有病蟲害和土壤酸化問題。沈兵指出,大部分以畜禽糞便為主的有機肥發酵之后呈酸性,會加重土壤酸化;從畜禽糞肥中,我們還能檢出芽胞桿菌屬、大腸桿菌及十多個屬的真菌與一些寄生蟲等。
而對于工業廢棄物做成的有機肥,鹽分過高同樣是一個不小的問題,在有些產品中,其中的鈉離子含量高達4%以上。
如何讓有機肥更安全、更綠色、更有機,是對生產企業的技術水平和責任意識的一次考驗。
水溶肥藏著哪些秘密?
從去年起,水溶肥市場大熱,成為肥料行業的一道景觀。水溶肥契合了現代高效農業的發展需求,也適應了肥料升級換代的大趨勢,正在迎來發展的拐點。但在一片狂熱之下,我們需要冷靜思考的是,在這個新興領域,我們究竟擁有多少原創性的核心技術?
沈兵直言不諱地指出,盲目模仿和工藝落后是這個產業的突出軟肋。大部分企業是根據進口肥的配方進行模仿,極少考慮當地作物養分需求;大部分企業工藝落后,產品簡單混配,易潮解或板結、染色不均、雜質高,水溶性差,嚴重制約了水溶肥料的銷售。
而且,在被扭曲的市場競爭機制下,一些企業不是在技術革新上動腦筋,而是走起了旁門左道。諸如為了迎合和誤導農民,大量使用激素類物質,這樣用了后,前期效果明顯,但后勁不足;在原料選擇上,依據不是養分配伍情況,卻根據價格選擇原材料種類,導致有效養分濃度低,總養分濃度上不去;更有甚者,一些企業玩起了造假把戲,以硫酸鎂、硫酸鋅等低價肥料添加激素后冒充水溶肥,或者以硫酸鎂、硫酸鋅等低價肥料替代一部分高價生產原料來牟取高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