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發存:4年前剛開始推時,確實難。打鐵還要自身硬,我們就給銷售人員定期開培訓班、交流會,加強學習。先在主要產區,做大批試驗示范田,一有突出效果,就召開現場觀摩會,比較用肥量、花費、工時,逐漸讓農戶有了認識。
劉有利:耐心,對企業而言十分重要。甲殼素折純畝用量,一定要達到最低用量,才能保證效果,否則看不到真實效果,所以我們按不同作物制定不同的對比試驗周期,有的需要使用三遍后才見效果,這至少需要15-30天的時間。
袁鋒:企業自身要生產質量過關的產品,尤其是小企業,只有在質量上下硬功夫,才能發展。新產品要想讓農戶真正認可,不能盲目追求數量,不要盲目打廣告,最好是搞試驗田,做給農民看,用事實說話。
張群星:籠統講,80%的農民會選擇市面上普遍使用的肥料,對新型肥料小心翼翼,而只有20%的農民敢于嘗試新肥料。廠家和經銷商應優中選優,在這僅有的20%的人群中再準確鎖定10%的目標人群。他們從中獲益,自然會再次找你。
遲玉鵬:營銷上,客戶“質”與“量”的二律背反,無時不在。如果只是追求數量,可能只是一錘子買賣,不能做。每當一款新產品出爐,我們首先是與基地、采摘園建立合作,有選擇性地進行免費試驗,他們覺得這款肥料的確不錯,適合自家作物生長,接下來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
王美華:如果僅僅是為了“量”而舍“質”,最終的結果會讓“質”變得越來越稀缺,從而也越來越金貴。味丹公司現在就認識到這一點,召開現場觀摩會和電視專題宣傳,通過比較用肥量、花費、工時來比較成本;通過比較品質、產量、采收期來比較質量,逐步打動農戶。
單俊偉:新型肥料企業,要盡快找到獨屬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2013年海大生物營銷的一個經典動作,是與媒體一起發動“山東規模種植狀元大賽”,活動名稱暗合“海狀元”品牌名稱,宣揚狀元們的種植技術也契合中國海洋大學技術優勢的營銷訴求,取得理想效果。
李成國:目前,消費水溶性肥料的群體主要是一些3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接受意識強,等用后看到效果好,帶來了實際利益,他們會繼續用。
羅文勝:我眼中的農資營銷,比快消品更復雜,更有技術含量,可說是醫藥營銷+快消品營銷的結合,需要“理性+感性”、“科技+營銷”。醫藥的技術、示范、教育、深度溝通,與快消品的品牌、渠道、供應鏈、消費感受,在肥料營銷上都要體現。市場是檢驗產品的唯一標準。企業在水溶肥產品設計研發中,除了功效和科技含量之外,更需要考慮市場的問題。譬如,有一些水溶性產品價格已經很高,增加了農民投入,這時企業如果及時考慮如何在節水、節肥前提下降低成本,是比研發高端產品,更加有利達到推廣效果。
孫勇:水溶肥市場是典型的用戶驅動模式,單從產品層面無法解決價值用戶的忠誠問題,更有未來意義的,是對價值用戶的服務與引導。企業間的競爭,是看誰能快速尋找并圈定數量極少的價值用戶,并通過細化服務,與渠道環節一體化經營,形成范式,示范帶動整個用戶群體的成長,這是一個逐步滲透再復制擴展的動態過程。在此,我不同的意見是,小企業不能做市場的教育者,投入不起,水溶肥施肥理念的提高要靠政府和大企業來做。
農村大眾報:這兩年,化肥逐漸脫掉化工產品的外衣,越來越像土地的“快消品”,且有剛性需求。那么,新興的水溶肥,營銷上是不是需要更新的一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