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藥
4月10日,環境保護部生態司司長在2013年《農村綠皮書》出版發布會上表示,我國糧食“九連增”背后有一個因素是農用化學品高投入來支撐,我國農藥需求量是全世界排第一,加之農藥利用率低和殘留成份高,給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均造成了巨大的壓力。不過,并不是所有農藥都有毒,那就是生物農藥。它是依靠生物活體或生物體的代謝產物作為農藥使用的一類生物群體或代謝物質,在使用的過程中可以被作物充分吸引,即使有所殘留也可以轉化為營養成為再為作物吸引,最終不會形成農藥殘留,也就不會對人體和環境產生危害。
早在今年年初,國務院就下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力爭在2020年,把生物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要加快農用生物制品產業化,推動生物農藥產品產業化。比較尷尬的是,2012年,我國生物農藥的產值大約30億元,不到化學農藥的十分之一。
和化學農藥相比,生物農藥前期投入較大,一個普通的生物農藥項目投資都在5000萬元以上,而且效果較慢、回報周期長。目前,我國現有生物農藥生產企業超過200多家,普遍規模較小,由于資金不足,很多有市場的產品也難實現規模產業化。
另一方面,高成本自然就有高價格,據悉,目前生物農藥的價格是化學農藥價格同一單位的數倍,這對本來就不高的土地收入形成了壓力。加之對使用時機、方式、用量都有更高要求,生物農藥使用起來比化學農藥明顯復雜,甚至超出了廣大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
尚普咨詢在《2012-2016年中國微生物農藥市場調查報告》指出,生物農藥的推廣目前還有局限性,我國應在政策、資金、投融資等方面給生物產業尤其是生物農藥產業以全面扶持。在終端的農資采購上,可以率先加大對農民對生物農藥購買的補貼,逐步引導生藥農藥市場的發展和改善目前化學農藥泛濫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