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藥
通過研究2000年后全球農藥發展周期,我們明確表示存在兩次全球性的農藥產能轉移。通過對比兩次轉移的驅動因素,我們認為兩次轉移有一個共同點是來自于國內需求的增長,但未來發展的不同則在于,第二次產能轉移的供給端不會出現大規模擴張。
需求端爆發導致第一次產能轉移
之前我們已經論證了糧食供求緊張將刺激農藥需求增長。2008年需求端的井噴式增長在極大利好國際農藥巨頭公司同時,也使國內企業盈利大幅改善,形成2008下半年至2009年國內農藥企業的擴產沖動,第一次農藥產能轉移就此形成。2008年全球糧食危機所造成的糧食價格在短時間內的急劇拉升是第一次轉移的直接原因。從全球角度來看,此次轉移帶來的農藥行業整體量的變化要大于結構的改變。
被人遺忘的事情——糧食危機
1970年代之后,隨著農業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全球農業贏來了黃金發展期。除去某些特殊的災害年份,全球糧食供求關系基本均衡,種植品種結構穩定。
2005年美國利用玉米制備燃料乙醇產業開始起步,糧食結構調整拉開帷幕。美國國會于2007年通過《新能源法修正案》,支持國內生物制燃料乙醇發展。從2007年開始,全球燃料乙醇產量加速增長,美國國內制備乙醇消耗玉米量占總產量比重不斷增高,美國國內玉米消費庫存比自2007年持續下滑,已經創出歷史新低。
另一方面歐洲加速了普及生物柴油的速度。2007年歐盟提出約束性目標,到2020年運輸行業生物燃料比例將達到10%。
歐洲柴油市場較北美廣闊,早在2006年歐洲柴油動力轎車銷量就已超越汽油動力轎車。生物柴油在歐洲發展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撐與市場需求。油菜也是溫帶地區生產生物柴油的最佳選擇,其生物柴油產率遠高于大豆,達到130加侖/英畝。歐元區2004年至2009年,油菜籽產量呈現逐年上升態勢。
美國新能源法目標到2022年生產乙醇360億加侖,根據每生產1噸乙醇消耗3噸玉米的比例測算,預計2022年制備乙醇消耗玉米約2.3億噸。歐盟也繼續支持生物柴油的發展。綜合考慮,玉米以及油籽作物的種植在今后不會出現大規模下降,當前的農業種植結構將在未來得到延續。
國內企業為分到一杯羹,難以抑制的擴張沖動
全球農作物種植結構的持續調整,帶來世界糧價連續三年上漲,2007年大宗商品突發的劇烈波動,使得積累多年的糧食結構矛盾終于爆發,導致全球性糧食危機。
糧食危機突然爆發,引發了農化產業鏈一系列化學反應。一方面,糧食供求關系緊張引發了農藥需求上升,在國際農藥巨頭獲利頗豐的同時,國內農藥企業也跟著分了一杯羹。另一方面,盈利改善導致國內企業投資沖動加大,2008年全行業總資產增加額創下歷史新高。國內產業擴張,象征著農藥第一次產能轉移已經完成。
全球第一次農藥產能轉移以糧食危機為背景,糧食結構改變帶動農藥產業結構變化,需求上升拉動國內農藥行業投資增加。量的改變大于結構的改變。
訂單驅動,第二次轉移大幕拉開
進入2012年下半年,全球農藥行業進入第二次產能轉移。此次轉移與上次的需求驅動類似,也伴隨著國內訂單數的恢復。但我們認為兩次轉移大背景的不同使得此次轉移將不會產生較大規模供給端的擴張。我們認為轉基因作物種植的大幅度提升是第二次農藥產能轉移的大背景,驅動世界農藥巨頭進行內生性調整。轉基因種子業務的高盈利使得國際農藥巨頭逐漸將業務重心向種子業務轉移,戰略調整隨之帶來的就是對傳統經營業務的放棄或者轉移,對于供給端結構的變化而非量的改變。
轉基因大發展改變全球農藥消費結構
我們認為轉基因技術的大規模普及使得全球農藥消費結構發生深遠改變。轉基因技術是指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目的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引起生物體性狀可遺傳的修飾,從而達到改造生物的目的。該項技術于上世紀70年代末首先提出,并于1996年首先在美國實現商業化。
黃金十年漸行漸遠 發展中國家后來居上
ISAAA的統計數據顯示,自1996年轉基因種植商業化之后,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持續增加,特別是近十年贏來了黃金發展期。至2012年,全球種植面積已經達到1.7億公頃。2012年,發展中國家種植面積占全球比重52%,首次超過發達國家。預計在未來幾年,發展中國家仍將為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提供巨大增量。
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轉基因商業化的國家,經過17年的發展種植面積已逐漸趨于飽和。發展中國家將逐漸成為未來主導,巴西、印度等國為未來幾年提供增量。
以美國、加拿大等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轉基因種植高峰已過。尤其美國各主要轉基因作物品種種植面積已趨于飽和。混合型轉基因作物(既抗除草劑又抗殺蟲劑)逐漸成為主流,會進一步刺激殺菌劑的消費增長。
轉基因種植面積趨于飽和并不等于種子市場失去了增長的可能。由于轉基因技術發展的特殊性,其研發周期較其他行業較短,具有混合性能或新抗性的新基因作物不斷推出。每次更新換代都將帶來作物種植結構以及農藥需求結構的調整。
十年來發展中國家的增速明顯高于發達國家,其中以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為代表。2003年至2012年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年復合增長率都超過120%。巴西是世界近十年來發展速度最快的轉基因種植國家,已經連續四年增速維持在20%以上。總種植量已經超過美國的50%,是未來幾年轉基因作物種植量的主要增長點。
2012年,混合型轉基因作物比重達到25%,巴西混合型轉基因作物比重只有約15%。從美國轉基因種植歷史來看,混合型轉基因作物在巴西仍有較大的市場空間。巴西玉米、棉花的傳統作物種植比重仍然很高,也是未來的主要增量。
中國已處于全球轉基因產業鏈中
中國實際上已經處于全球的轉基因產業鏈中。中國是全世界的糧食大國,主要糧食作物的自給率很高。在中國只有轉基因棉花的種植實現產業化,并占到了國內總各種面積的74.2%。
不過,近幾年中國大豆對外依存度節節攀升,2007年后進口量已經穩穩占據全球總進口量的半壁江山。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美國對中國大豆出口量已經超過其國內產量的30%。巴西作為全球第二大大豆出口國,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大豆出口到中國。考慮到美國轉基因大豆的種植面積已達95%、巴西63.5%,中國實際上已經深處全球轉基因產業鏈中。中國的需求增量,或許將成為未來全球轉基因作物發展的另一個增長點。
轉基因大發展只受益一小部分農藥
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不斷增加,并沒有帶來農藥行業的整體繁榮,反而僅帶動了少數幾種農藥的大發展。從總量來看,總用量在減少,只使一些特殊的產品受益。
傳統作物(如大豆、谷物、玉米、水稻、棉花等)受到轉基因種植面積持續增長的影響,占農藥全行業產值比重不斷下降。說明轉基因作物的大面積推廣,使得某些特定品種農藥需求量劇增,對其他農藥需求萎縮明顯。主流農藥品種數量下降顯著。
例如,非選擇性除草劑草甘膦、草銨膦等,在全球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不斷上漲影響下,嚴重擠壓傳統選擇性除草劑的市場份額。抗草甘膦作物市場份額持續增加,全球草甘膦產值大幅提升。
國際農藥巨頭轉戰種子業務是未來發展大趨勢
從轉基因作物種植促進草甘膦大發展的故事可以看出,轉基因的發展只會利好特定類型農藥。所以只有控制了種子,才能控制未來。加大對于種子業務的投入與研發,才能控制今后的農藥消費結構進而控制農藥市場。
對于種子業務的關注度加深,成為巨頭進行產能轉移最大的驅動因素。
為什么是孟山都?
孟山都公司是采用以上策略成功轉型的經典案例。孟山都曾經是世界上最早開發草甘膦除草劑的公司,并于1976年對其自主草甘膦品牌——農達除草劑實現商業化銷售。但它并沒有像其他農藥公司一樣,專注于農藥新產品的研發,而是于1981年將生物技術確定為公司的戰略研究核心。乘著全球轉基因科學發展的東風,孟山都科學家于1982年首次在基因上改變了植物細胞。此后30余年,公司不斷推出新型轉基因種子,現今已壟斷了全球90%的轉基因作物市場。
由于轉基因技術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孟山都公司的種子業務始終保持較高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由于它種子業務龍頭產品都是為其主打農藥產品量身打造,保證了農藥業務穩定增長。
2009年后,孟山都公司逐漸在削弱農藥板塊權重,將精力更加集中于種子業務。但其農藥業務依然維持較高的盈利水平。憑借生物技術方面的優勢,公司北美洲種子市場份額不斷攀升,與杜邦公司共同瓜分了北美市場。
根據孟山都公司發布的產品研發計劃顯示,未來幾年孟山都公司將有10余種各類作物的抵抗不同農藥的新品上市。由于孟山都的產品研發線具有持續性與多樣性,預期未來其種子業務將繼續維持較高水平增長。
孟山都的成功,促使農藥巨頭戰略重心向種子業務轉移。我們通過跟蹤近三年來國際六大巨頭的并購事件,將其分為四種類型:種子業務、生物技術、轉基因技術以及渠道建設,以圖48窺一斑而見全豹。對近三年進行比較分析,六大農藥公司(孟山都除外)并購案例中種子相關業務所占比重較高。
我們認為農藥企業向下游種子行業進行擴張是大勢所趨。種子是農產品的直接上游,隨著轉基因以及生物改造技術日漸成熟,通過改變種子生物學性狀,可以進一步加大對下游農作物種植類型的掌控,從而調節特定農藥品種需求的。轉基因作物種子全球總產值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0%,接近于傳統作物種子全球總產值。預計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世界農藥巨頭向種子行業進行縱向整合將成為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