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所研究員、沈陽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宗云
在第13屆中國磷復肥產銷會上記者發現,一線復合肥品牌紛紛比拼差異化產品,群體發力新型肥料。日前,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沈陽生態應用所研究員、沈陽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盧宗云,就新型肥料未來發展方向以及廣泛引起業界關注的穩定性肥料進行詳細解讀。
中國肥料向“三化”發展
《中國農資》記者:當前肥料界對未來化學肥料的發展方向眾說不一。您認為未來中國肥料產業應當向哪些方向發展?
盧宗云:我國最近幾年肥料發展非常快,技術進步也不小。可以說已經成為世界“老大”。但是中國肥料的未來發展應當確定“三化”發展戰略,也就是高效化、長效化和功能化。高效化就是肥料養分利用率的提高,長效化就是肥料養分有效期的延長,功能化就是除了提供作物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之外,附加一些其他功能。
《中國農資》記者:為什么中國肥料要向“三化”方向發展?
盧宗云:目前我國使用的肥料氮的利用率一般在30%-35%,磷的當季利用率不足20%,鉀的利用率為 50%。磷、鉀屬于礦物質營養,當年不能利用還可以在土壤中累積保存下來,但氮素卻不行。氮肥的生產不僅消耗大量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且在使用環節只有 30%被作物吸收利用,其余的則進入空氣或地下水中,不僅增加了農民支出、污染環境,且浪費了國家寶貴的資源。因此,必須提高肥料的養分利用率而別無選擇。
肥料的長效化也是當今農業快速發展給人類提出的一個重要課題。尿素的出現使氮肥的有效期延長到40-50天,很多作物可以一季作物兩次施肥。比如,東北的玉米生育期都在120多天,底肥施一次,再追一次肥就解決了。盡管有些專家認為,追求作物高產就不應該一次施肥,應當分次施肥。但是,我認為在目前的農業生產模式下這種觀點未免過時。首先,多次施肥是肥料技術不成熟時期迫不得已的選擇。如果肥料技術落后、肥料本身不能長效,就只能進行多次施肥。其次,農業生產單純強調高產不如追求高效,如果農民種地實現高效,積極性也就高了。因為過去農民種地不計成本、不算工錢,但是現在沒有農民不算工時錢,因為出外打工一天至少能掙50元。
此外,當前農業種植技術的進步為肥料長效化提供了發展空間。過去除草用人工,種地是手工,現在都是半機械化、機械化甚至是自動化。現在我們講精準農業,種子就一粒,播種就是橫豎有尺寸,機械作業有衛星定位系統,施肥真正做到測土配方、現場施肥。所以,延長肥料營養釋放期完全可以滿足作物一次施肥、無須追肥的需要,還可以節省肥料成本和施肥勞動力的支出。
《中國農資》記者:目前中國肥料向高效化和長效化確實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但是功能化有些人還不太理解。
盧宗云:其實簡單地說,功能化就是化學肥料除提供營養元素以外附加的其他功能。肥料為作物提供氮磷鉀等營養元素以外,能否與其他技術進行融合,附加提供營養以外的功能,已經成為很多企業追求的目標,例如目前市場上推廣的關于改良土壤、保水、除草、治蟲、防病等功能的一些肥料。這樣,農民就能將多次的農活兒一次完成。肥料具備多種功能,可以簡化農業生產的工序,降低勞動成本。
長效更名穩定更準確
《中國農資》記者:肥料的“三化”確實是一種利國利民的發展方向,我們知道穩定性肥料是近幾年沈陽生態所致力研發的新型肥料產品。您簡單介紹一下穩定性肥料是一種什么樣的產品?
盧宗云:穩定性肥料實際上就是一種長效緩釋肥,作為新型肥料的代表產品,它可以提高養分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降低農業投入,減輕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這些顯而易見的優勢是其快速發展的良好前提。
最初的穩定性肥料是從2011年3月份叫起來的,過去都叫長效緩釋肥,我們獲得國家進步獎的時候叫“長效緩釋肥料的研制與應用”。但是我們推出了穩定性肥料的國家行業標準以后,長效緩釋肥料的概念就不太適合了,一是與包膜型控釋肥的概念相似,二是用詞也不規范。由于國際上對這一類肥料的英文譯詞叫穩定性肥料,所以我們就將過去叫做“長效緩釋肥”的肥料改為“穩定性肥料”。
《中國農資》記者:近幾年穩定性肥料在市場引起關注,很多企業借此推出了不少差異化產品,例如內蒙古遼中京最近推出的緩釋二銨、廣西新方向推出的增效氮肥N3等等。您是否簡單介紹一下穩定性肥料的機理?
盧宗云:我們知道,尿素的應用已占氮肥的60%以上,所以農民使用的氮肥主要是尿素。但是尿素只有1/3被作物吸收,2/3是以氨氣、氧化亞氮、氮氣的形式揮發后進入大氣層及被水淋溶損失。無論哪種氮肥施入土壤3-7天發揮作用時,種子還沒有發芽或者苗還很小,現實就是養分釋放高峰來得過早、過快,所以大量的養分被浪費掉。此外,從磷元素來看,無論磷酸一銨還是磷酸二銨進入土壤后,遇水變成氨離子和磷酸根離子被作物吸收。但是由于磷酸根離子易被土壤中高價金屬離子固定,形成難溶性鹽,且磷酸根離子的移動性非常差,故利用率比較低。
穩定性肥料就是針對控制氮元素釋放周期的一種研究。穩定性肥料通過以肥料為載體,將脲酶抑制劑、硝化抑制劑施入土壤,抑制劑對土壤中脲酶活性和硝化細菌的活性起到抑制作用,間接地控制氮在土壤中轉化與形態,從而提高肥料氮的利用率以及延長了氮的營養釋放期。氮肥在土壤中轉化受溫度、濕度和微生物活動的影響,因為溫度、濕度決定微生物的活性,但是如果改變溫度和濕度,成本是很大的,如果我們通過干預土壤微生物活性就比較容易,也就是使用了一種抑制劑來抑制微生物的活性,通俗說就是給土壤微生物吃藥。
用了脲酶抑制劑和硝化抑制劑,使氮養分釋放高峰期向后推遲40-50天,而且釋放高峰也不像原來那么劇烈和迅猛。氮肥有效期可以從不足50天提高到90天以上,各地由于自然環境不同,有些可以達到120天以上。如果我們能做到90天以上,一般的作物一季一次施肥就沒有問題,玉米的生育期都在 120天以上,但是后期對土壤養分的需求并不明顯,東北的“一炮轟"施肥方式就是有這項技術的支撐,一次施肥不再追肥。同時,穩定性肥料NAM技術還添加了磷活化技術,降低磷肥的固定損失,同時活化出已被土壤固定的一部分磷,提高土壤中有效磷的濃度,促進作物吸收利用。
穩定肥更適合中國市場
《中國農資》記者:那么,穩定性肥料具體有哪些優勢特點?
盧宗云:穩定性肥料產品有五大特點:一是肥效期長,養分有效期達120天,可以滿足作物一次性施肥的需要,而且在90-120天是在一定程度上可控的。針對這一點,我們最近4年在全國22個省聯合當地的農科院土肥所、農業院校在不同土壤條件下,結合不同配方做過大量的實驗,將抑制劑技術因地制宜地進行調整;二是養分利用率高,氮的利用率提高8.7%,即普通肥料氮為30%的利用率,加了這項技術可以提高到 38.7%,磷的利用率提高4%;三是可以平穩地供給作物養分,增產效果明顯,作物平均增產幅度達到8%-18%,我們可以做到等產量下節肥20%不減產,同樣的投肥水平保證增產,這一點在全國很多省份都得到驗證;四是環境友好,降低面源污染。因為利用率提高了,揮發損失、淋溶損失都明顯降低。氮的淋溶損失降低48%-63%,氧化亞氮的排放降低到46%-74%。
此外,最重要的是可以降低農業成本。現在新型肥料很多,有些新型肥料在市場中做了很多宣傳,但是在應用上裹足不前,關鍵的問題是因為成本和效果,成本很高,價格較貴,農民用了不增產,看不到效果。而這項技術成本低、效果顯著,彌補了某些新型肥料的不足。
《中國農資》記者:目前穩定性肥料的發展和市場反響如何?
盧宗云:這幾年農戶連續幾年買同樣肥料的情況很少,但是穩定性肥料可以做到十年不衰,例如黑龍江倍豐 2006產品已經在黑龍江和吉林連續賣了十年。所以說這項技術是成熟的,是有效的,是農民看得見的,是農民接受得起的。所以我們將穩定性肥料定位在適合中國農業的長效緩釋肥,而且在這方面我們形成一系列品牌,也讓一些企業擺脫了困境發展起來,這與穩定性肥料的品質息息相關。
目前穩定性肥料國家行業標準于2011年3月1日正式頒布實施。同時,在2010年已經成立了全國穩定性肥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為穩定性肥料的健康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