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14日,來自全國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500多位植物營養與肥料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業人士匯聚廣州,展開了現代農業條件下糧食安全與肥料發展、植物營養與高效施肥、新型肥料及其應用等方面的研討。并圍繞“現代農業中的植物營養與肥料”這一主題,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專家認為,要實現現代農業的宏偉目標,植物營養與肥料研究任重道遠,應該在植物營養需求的肥料與使用上進行優化與創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朱兆良表示,國內小麥、水稻和玉米對氮肥的利用率僅在35%左右,農民施肥量遠遠高于國際相應平均水平,只有建立集約化農業養分管理體系和科學施肥技術體系,才能滿足現代農業中植物營養對施肥提出的要求。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秘書長白由路表示,在我國農業高度分散和高強度開發情況下,糧食生產對肥料的長期依賴程度高達50%以上。根據中國農科院對7187戶農民的調查表明,67%的農戶憑經驗進行施肥,真正按照農業部門的施肥通知單施肥的不到10%。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節水處處長高祥照表示,系統全面地考慮土、肥、水與植物生長之間的科學匹配,是現代農業中植物營養需要解決的問題。
新型肥料專題報告會上,各位專家和教授對新發展的尿素增值技術促進氮肥技術升級、植物油包膜技術研究進展、新型大豆根瘤菌肥研究與推廣等新型肥料及其應用技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曹一平指出,目前市場很多新型肥料除了打著國外企業旗號夸大宣傳外,也會在成產品概念上偷梁換柱,如將硅酸鈣說成鈣肥;在東北,部分地區的多彩BB被當作緩控施肥,商家之所以熱衷于宣傳這類彩色BB肥的賣點,是為契合農民希望“一次性施肥不必再追肥”的心理。
白由路表示,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很多功能性肥料,由于沒有可供檢測標準,缺乏生產規范,導致產品質量良莠不齊,大多缺乏科學可靠的數據支持,夸大宣傳效果現象普遍。
■鏈接
新型肥料與技術推陳出新
非水溶肥灌溉
鄭州大學高級工程師李菂萍介紹,目前世界各國灌溉施肥都需要采用液體或全水溶性的固體肥料,而我國農業上通常使用的磷肥和鉀肥品種,大多屬于部分水溶或非水溶性,難以用于農作物的灌溉施肥。而全水溶性肥料價格昂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灌溉施肥技術的推廣。
鄭州大學國家鈣鎂磷復合肥技術研究推廣中心經過多年研究,成功研制出非水溶性肥料的灌溉施肥新技術。它是用非水溶性礦物或肥料(低品位活性磷礦、特殊玻璃網絡結構的鈣鎂磷肥、低交聯度硅鈣網絡黃磷渣等),制造灌溉施肥所需的水溶性N、P、K、Ca、Mg、Fe及SiO2的營養液用于灌溉的新方法,采用液升式反應器,通過活化劑,就地完成用于噴施或者營養液的加工制造,可實現農業產業化。
增值尿素
中國農科院土肥所研究員趙秉強介紹,氮在我國肥料使用中的利用率為30%左右,而流失量占到消耗量的40%。發展尿素增值技術,對改善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有重要意義。增值尿素是在基本不改變尿素生產工藝的基礎上,添加簡單設備,向尿素中直接添加增效劑生產的產品。
增效劑是指利用海藻、腐植酸和氨基酸等天然物質經改性獲得的、可提高尿素氮肥利用率的物質。增值尿素產品具有產能高、成本低、效果好的特點。目前山東瑞星化肥集團公司等有生產海藻酸增值尿素。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廖宗文表示,經典植物營養理論中,最小因子律表達為木桶原理圖,它形象地顯示了營養元素短板對增產的重要性。但是碳在經典理論上雖有其名而在木桶圖中卻無其位。長期以來,人們只是依賴無機二氧化碳提供碳營養,卻沒有考慮在氣態碳肥以外開發有機液肥和固態肥。而碳是植物營養中的大量元素,在植物體內含量可高達50%,遠超大中微量元素之和。
有機碳肥新產品肥效快,用量少,有機質主要轉化為水溶碳,而非氣態二氧化碳。有機碳肥生產一般運用常規原料發酵方式:好氧—厭氧,少翻堆,十天內完成熟化。目前福建綠洲公司與廣東杰士農科建有機碳肥生產線;內蒙古安奇樂有有機全營養系列產品;山西美邦用風化煤生產有機碳肥。
根瘤菌肥
黑龍江省土肥管理站研究員付建和指出,豆科作物有固氮功能,大豆根瘤菌是一種微生物肥料,能將空氣中的氮元素固定成氨,為宿主植物提供大量氮肥,從而達到增產目的。根瘤菌與豆科植物結瘤,固定空氣中的氮變成氨,給共生植物提供50%-100%的所需氮。豆科植物地下部含氮占總氮量30%-50%,可留給后茬作物用。根瘤菌對作物還有刺激生長作用,能減少病蟲害發生。
大豆根瘤菌劑是增產機理最明確、效果最穩定的生物肥料之一。豆科作物應用根瘤菌劑拌種是國際公認的生物固氮技術。在阿根廷、巴西和加拿大等農業發達國家推廣普及率較高。
目前黑龍江省華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生產“奧龍奇康牌”豆科根瘤菌,秦皇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生產大豆根瘤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