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個“農藥進出口管理電子聯網核銷系統”日前正式啟用。該系統由海關總署與農業部合作開發,可在進出口環節對假冒偽劣農藥行為進行打擊。
該成果是自2004年開始實施的金關工程(一期)的重要組成部分。雙方通過電子口岸平臺對農業進出口放行通知單進行聯網核查,不僅加強了我國農藥進出口監管,規范了農藥進出口貿易秩序,而且農業部通過海關的核銷反饋數據全面掌握了農藥進出口狀態。
電子口岸平臺由海關總署牽頭,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個部門共建,目前已開發了“農藥進出口管理電子聯網核銷系統”等聯網應用項目30余個。依托該平臺,相關部門和單位實現了“大通關”數據共享和聯合執法,提高了口岸綜合執法水平,發揮了綜合治理的強大威力。
電子口岸平臺還為進出口企業構建了“一站式”的服務平臺。韓堅告訴記者,進出口企業現在可以通過覆蓋全國的商業銀行網絡系統辦理本地和異地納稅,企業從發出付款指令至付款完成一般不超過5分鐘,最快只需8秒,避免了以往“柜臺支付”企業在海關、銀行之間來回奔波。2011年,進出口納稅企業通過電子口岸平臺,實現海關稅費電子支付共計9100億元,占海關稅收總量的56%。
金關工程開發的“分類通關”系統應用效果也很明顯。
所謂“分類通關”,是指海關通過信息化手段對企業守法狀況進行分類管理,誠信守法企業的低風險貨物實行快速驗放,提高通關效率;高風險貨物實施重點審核和查驗,加大監管力度。該信息化系統目前已覆蓋全國41個直屬海關,成為全國海關主要通關模式。韓堅說,從2009年7月到2011年年底,全國海關將進口68.72%、出口60.17%的查驗資源集中在高風險重點審核貨物。分類通關作業模式改變了以往海關監管平均用力的狀況,接單現場關員日均處理單量大幅下降。
海關科技人員自主研發緝私情報分析系統,利用并行計算和開源技術首創海關自有知識產權的海量數據搜索分析引擎,解決了困擾海關多年的全國海關歷年海量業務數據搜索、分析和圖形化表達難題。系統一開始使用就取得重大戰果,破獲過億大案。
“海關總署是我國最早通過自主創新將信息技術應用到核心業務管理的政府部門之一。”韓堅說,這10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海關進出口監管業務量連年大幅飆升,海關傳統、非傳統職能任務不斷加重,但關員總數卻變化不大。這很大程度源于金關工程(一期)、H2010信息化工程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使海關的各項管理工作基本實現了全國統一作業模式、作業流程和作業規范,極大提高了海關行政工作效率和執法水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