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國大部分玉米制種地區氣候基本適宜,玉米種子獲得中偏上的收成。2005年迎來了又一個貸源充足的買方市場。
1、新種加庫存,種量可供兩年用。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公告,2004年雜交玉米制種面積375萬畝,產種量9.7億公斤,加上庫存2.8億公斤,2005年實際可供種量12.5億公斤,按全國播種玉米3.6億畝計算,需要種子9.2億公斤,全國至少富余種子3.3億公斤。據筆者在玉米種主產區調查估算,雜交玉米實際制種面積可能在400萬畝,產種量11億?12億公斤。加上庫存3.5億?4億公斤,2005年可供玉米種子約15億?16億公斤。2004年,玉米價格上漲,預計今年玉米種植面積可能適當擴大,即使如此,可供種量仍比實際需種量要多出近1倍。
2、價格兩極分化,相關十分懸殊。目前,種子企業為了適應競爭需要,增加了外包裝和媒體宣傳資金投入,從而增加了經銷成本。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具備經營的獨占性,一般價位比普通品種要高出2?3倍或更多。隨著科學種田水平的提高,農民購種有一種盲目求新求優心理,對通過國審的、最新審定的、有品牌的、高產的、優質的、有品種權保護的玉米品種,表現出強烈的購買欲,即使價格特別高,仍然十分青睞。這不僅造成不同品種價格相差十分懸殊,每公斤種子從2元到20元不等,非專有品種銷路受到影響,更促使一些營銷商迎合農民心理進行誤導宣傳。劣種雖不多,假冒品種并不少種子市場競爭激烈,種子商品步入微利時代。《種子法》的頒布,偽劣雜種子逐漸推動了銷路,有些單位和個人出于利益的驅動,大膽下水,制假販假。相對于擁有品種開發權的企業或個人來說,制造假種子省下了昂貴的費用和成本,利潤空間較大,這使得假冒種子越來越多。
今年的種子市場很大程度上呈現無序競爭,盲目生產,供銷失衡,行政部門失去調控駕馭能力的狀態。只有在市場管理逐步規范、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種子企業發展壯大之后,種子市場競爭才可能從淺層次產品和價格打拼逐步出現科學育種、依法制種、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