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新疆,肥料市場銷售異常火爆。隨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節水集能、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滴灌施肥面積不斷擴大,新疆農業正在實現從傳統農業種植到現代農業種植的飛躍。尤其是貴州開磷集團與石河子大學農學院合作開展的“新疆北疆地區開磷本色二銨滴灌應用技術和新肥種開發研究項目”,目前已經取得重要進展,將為提高棉花產量和種植效益作出突出的貢獻。
記者隨石河子大學農學院專家深入農八師147團棉田查看滴灌施肥情況時看到:開磷集團生產的本色二銨通過施肥罐融入棉田滴灌帶,再經過滴灌帶流經那一株株棉花的根部,為棉花提供所需要的各種養分。
新疆石河子大學農學院農業與資源環境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王開勇告訴記者,滴灌施肥是在滴水灌溉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滴灌施肥加入固體肥料或是液體肥料,肥料通過滴灌系統輸送到作物的根部供作物吸收利用。滴灌施肥的特點主要有:水肥同時供應,可發揮二者的協同作用;將肥料直接施入作物根部,降低了肥料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減少了土壤對肥料養分的固定,有利于作物根系吸收養分;提高氮肥利用率30%以上,提高磷肥利用率18%以上;滴灌施肥持續時間長,為作物根系生長維持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水肥環境;可根據氣候、土壤特性及作物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營養特點,靈活地調節供應養分的種類、比例及數量等。
新疆于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推行標準溝畦灌,60年代中期試驗細流溝灌技術,80年代末期提出膜上灌。1977年新疆引進大型噴灌機,1980年開始進行半固定式管道加壓噴灌試驗并成功,帶動了新疆節水灌溉的發展。1987年,由新疆技術人員在地膜栽培基礎上首次提出的膜上灌,又是對傳統地面灌技術的一次突破,一度成為新疆地區推行節水灌溉技術的主要形式。
膜下滴灌技術最早出現在新疆兵團石河子墾區,經過農八師水利局不斷研究和實踐,該技術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成為我國微灌技術在大田應用中的成功典范。近年來,隨著膜下滴灌技術的日臻成熟和滴灌設備在新疆國產化水平的提高,滴灌系統投資逐漸降低,使滴灌技術呈現迅猛發展的勢頭。膜下滴灌的平均用水量是傳統灌溉用水量的12.5%,是噴灌用水量的50%,是露地滴灌用水量的70%。目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滴灌施肥面積已由2000年的24萬畝,迅速增加到現在的1000萬畝以上,增長了40倍;新疆全區滴灌施肥面積已突破3000萬畝,占總耕地量的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