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農膜專委會秘書長劉敏:農膜的推廣與應用,有力地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比如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以地膜為載體,將優良品種、配方施肥、間作套種、合理密植、旱作節水、化學調控等多項新技術同常規技術密切配合,從而大大提高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設施栽培技術,則以棚膜與棚室為載體,將膜的功能性與種子、微灌、穴盤育苗、土壤分析、合理施肥、微環境調控等技術進行整合,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設施園藝新技術體系。農膜特別是棚膜的普及與推廣,變粗放耕作為精耕細作,必將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實踐表明,糧食作物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普遍增產30%左右,經濟作物地膜覆蓋栽培后的增產幅度可達20%~60%。而棚膜的應用,不僅使農民增收,而且在節水、抗旱、減災等多方面效果顯著。我國糧食產量連續8年豐收、“菜籃子”工程不斷完善,農膜的作用功不可沒。
“十二五”期間,農膜行業有兩項科研課題被列入國家攻關計劃,一是PO膜的開發,二是采用高效節能技術改造設備。農膜行業將以此為契機,推進行業科技進步,為農業科技再上新水平貢獻力量。
中國農藥工業協會信息部主任敖聰聰:科技興農離不開農藥行業的技術進步。農藥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和救災物資,為農業豐產豐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近幾年,我國農藥的產量和產值一直在增長,但由于原材料成本和勞動力成本上漲,農藥企業的利潤空間卻在下降。從全球市場看,國外大的農藥公司一直延續 “專利農藥—豐厚利潤—研發投入—新專利農藥”的良性發展路線,一個農藥新產品的研發投入達2億~3億美元。憑借核心專利技術,國外6家農藥生產巨頭的銷售額占全球總額的85%。而我國的農藥企業布局分散、規模較小,大多數企業還以仿制為主,絕大多數農藥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不到1%。如果我國農藥企業不能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所突破,我們就會一直落后,就不可能有競爭優勢。
“十二五”期間,國家鼓勵農藥企業科技創新,今年初出臺的科技興農政策也促使企業在技術進步上要做更多工作。一是要開發更多新品種,滿足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安全所需的低毒、高效、低殘留品種;二是對一些非專利老品種要改進生產工藝,實現連續化、自動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郭慶人:我國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水資源危機日益突出。而在有限的水資源中,農業灌溉用水占了70%。因此,農業節水灌溉是解決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
新疆天業集團自組建以來,就將“生產中國農民用得起的節水器材”作為發展目標。在引進、吸收、消化的基礎上,我們自主開發成功大田膜下滴灌系統,顯著提高農作物產量30%,較常規灌溉節水50%,還可提高肥效和土地利用率。
我們的膜下滴灌技術自2000年推廣以來,目前灌溉面積已達4000萬畝,滴灌器材年市場容量超過100億元。之所以能如此快速的發展,農民用得起是重要因素。我們實現了膜下滴灌技術推廣投資成本的大幅降低,每畝一次性投入僅300元左右,為國外同類產品的1/8,國內同類產品的1/2;每年滴灌帶投入僅70元左右。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科技興農成為代表委員們的關注熱點。而膜下滴灌技術的推廣,正是科技興農的一個具體措施。我們期望國家能把田間節水灌溉裝置及工程列為國家農田基本建設項目,進一步加大對農民購買節水器材的補貼力度,加強節水器材的市場準入制度建設,從政策層面上加大支持力度,推廣膜下滴灌技術。
山東金正大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高義武: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重點聚焦農業科技,強調提升農業技術推廣能力,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通過提高農民科學種植技術水平,促進增產增收。
一年之計在于春,今年初,我們公司依托緩控釋肥產品優勢,在華南區域開展了“萬畝示范田”成果展示活動。茶葉、油菜、辣椒、玉米、香蔥、雪里紅等一系列作物的示范數據表明:緩控釋肥在作物上表現出良好的抗逆性,作物品質好,增產顯著,大大節約了勞動力成本。這為緩控釋肥在貴州大面積推廣奠定了良好基礎。
對于緩控釋肥的發展,我也有一些建議。首先,希望進一步發揮政府、技術推廣部門、媒體的宣傳和推動作用,加大試驗示范、培訓、指導和宣傳的力度,提高農民對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的認可度。其次,希望借鑒現有的新技術、新產品綜合利用補貼機制,對緩控釋肥“種肥同播”技術進行綜合補貼。再次,擴大 “種肥同播”機械的補貼范圍。“種肥同播”機械已納入國家支持項目中,山東省也在不斷擴大補貼范圍,但補貼力度還有待提高